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8年风雨路:跨越文明的发展坐标

22.01.2016  13:40

  记者专访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秉军

  央广网天津1月22日消息(记者朱敏 丁飞)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开罗当地时间昨天上午,北京时间昨天(21日)下午,在埃及进行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埃及总统塞西共同出席了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二期揭牌仪式。

  境外经贸合作区是我国近年来对外投资的亮点,企业“走出去”不能单打独斗,要学会“抱团取暖”。目前,我国在非洲共有6个合作区,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被认为是发展得最好的。这个合作区2008年启动建设,如今已从红海岸边的一片戈壁逐步发展为现代化产业园区,被誉为“中埃合作桥梁”。

  一直以来,合作区由天津泰达负责建设、开发及运营。我们的记者在埃及专访到天津泰达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秉军。

  中埃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对于天津泰达,是从一个文明古国到另一个文明古国的发展坐标。上世纪80年代,泰达在渤海之滨的一片盐碱荒滩上起步,创下了中国开发区的一个奇迹。十几年后,在非洲北部苏伊士运河的南口、红海西岸,泰达面对的,又是一片戈壁滩。

  张秉军说,苏伊士地区和天津地区极为相似。也是离首都100多公里,毗邻着一个港口叫因苏哈那港;在它的边上也有一个大城市,叫苏伊士省城;另外,它的地貌也是一片戈壁滩。当年的天津就是这样的,当时国家决定在那建设开发区。

  在沙漠戈壁中建设经贸合作区,是两国领导人的主意。1998年埃及总统访华,考察天津开发区后请求中国助力埃及经济;2008年中非合作论坛,中国提出在非洲建立6个开发区,其中一个,就是埃及的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当年泰达中标,项目启动建设。

  然而,纵使地理条件差别不大,毕竟是在另一片土地上开发。埃及和中国,大到基本国情、政策法律,小到文化风俗、生活习惯,都有着太大的不同。合作,从一开始就困难重重。张秉军说,基础设施差、安全隐患多、人员效率低,简直是“到处不适应,天天有困难”。

  张秉军回忆,发一个传真都很困难,更不用上网了,打电话也是比较贵的。高速公路从开罗到苏伊士,就一条,还经常有断点。

  风俗、文化和国内都不一样,要怎么克服?张秉军讲了一个例子。当时第一批人员90年代末来的时候,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很难想象——是扫地雷!都是中东战争的时候留下来的战场地雷。当时的自然条件十分艰苦,最令人不能理解的,就是守时。约定了几点去见面、去谈一件事,迟到一小时、两小时很正常。他不以为然,自己还很生气。效率实在不敢恭维。开发区的一期三幢小楼,建设整整用了十年时间。

  张秉军说,第一批到这里的十几家中国企业,大多是中小企业。那段“抱团取暖”的日子,很团结,不分彼此。医疗条件差,尽量不生病;租房子,几家租在一起,亲如一家;吃饭,邻里互帮互助,今天你做,明天他做。2011年埃及政局动荡,街头出现打砸抢事件。合作区能躲过灾难,多亏了“非洲兄弟”。

  当时埃及员工劝退了一批又一批不明真相来抢园区的埃及人。中国人是不能持枪的,他们回到家拿枪来保卫园区。园区躲过了一场灾难,基本上没有受损失。

  在这片只有1.3平方公里的园区内,两国人民的友谊在一次次考验中历久弥坚。园区也逐渐发展成型,成为中国企业到埃及投资发展的首选。这里有法律顾问、海关办事处、有银行、酒店公寓,有双语翻译、中埃咨询处。第一次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再不用遭遇当年“举目无亲、步履维艰”的窘境,埃及的市场优势开始发光、发热。

  张秉军介绍,现在入园的企业已经有68家,大多数发展都非常好。他们一年给埃及政府交的税就接近2亿埃磅。发展最好的巨石集团,他们的模式非常适合到埃及投资,原料是埃及生产的,品相非常好,它的产品大量出口北美和欧洲,埃及这里没有配额没有壁垒。这样它一方面靠近原料地,一方面靠近用户。

  如今合作区迎着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和埃及“苏伊士运河走廊”开发计划两大国家战略,又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园区宣布扩容,新建扩展区6平方公里,分三期开发,可容纳200家企业入驻,吸引投资30亿美元,销售额100亿美元,提供超过4万个就业机会,并最终形成“产业+生活”的国际化产业基地和现代化新城。

  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福阿德说,苏伊士经贸区是目前埃及最具活力的心脏地区,以及埃及发展的未来。它将促进埃及经济,吸引世界各地投资者和大量埃及劳动力,并介绍给埃及很多国际经验。我相信对埃及,苏伊士经贸区才是真正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