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正确历史观 开创人类美好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招待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坚持正确历史观,牢记历史的启迪和教训”,“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这些重要论述,连同他近年来对历史和历史观的一系列论述,形成一个科学整体,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国际社会高度赞扬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正确历史观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历史会逐渐久远,但历史的启迪和教训,不管承认不承认,永远就在那儿。人类历史必然会有曲折,也必然会不断前进。历史是写在人民心中的,历史不能抹杀,也是抹杀不了的。昨天的历史不是今天的人们书写的,但今天的人们不能脱离昨天的历史来把握今天,开创明天。他特别强调,无论是当年勇敢抗击侵略战争的国家的人民还是当年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的人民,无论是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们还是那个时代以后出生的人们,都要坚持正确的历史观,牢记历史的启迪和教训。
外国领导人和专家学者普遍高度评价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表示,二战的历史由千万人的鲜血和功勋凝结而成,没有任何人有资格遗忘或篡改二战历史。但目前世界上一些势力妄图伪造历史的趋势愈演愈烈,因此,哈方对于中国维护二战客观历史的原则立场表示坚定支持,因为只有尊重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面向未来。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日本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弗拉基米尔·格里纽克表示,日本右翼分子拒绝面对真相,多年来不停试图否认和粉饰侵略历史,这种错误史观导致日本至今不能得到周边国家的谅解。
日本同志社大学教授浅野健一指出,习近平主席的讲话立足历史,面向未来,必将对亚洲以及世界历史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对日本人来说,如果不认真学习过去侵略与殖民地统治历史,就有可能让战争的悲剧重演。对日本来说,如果不能正视那段历史,也就不会有美好的未来,亚洲以及世界和平将面临危险。
比利时历史研究与文献中心主任鲁迪·范·杜斯拉尔教授指出,欧洲国家之所以能够在战后比较顺利地达成和解并且走出战争阴影,直至建立欧盟,关键在于承认和正视历史,尤其是德国对战争罪行长期以来的深刻反省和真诚道歉。二战的历史和成果不容掩盖和篡改,唯有承认并尊重历史,才能开启和解之路。
可以说,这些认识道出了世界进步人类的共同心声,那就是,只有尊重历史,才能争取人类美好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的启迪和教训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人,能以正确历史观理性地看待历史,那么,历史这一人类共同精神财富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为争取世界光明前景作出贡献。
二、否认和粉饰侵略历史只能使日本当局失信于世界人民
像日本一些右翼政要那样,对侵略罪行如此百般抵赖,甚至美化,肆无忌惮地、不间断地参拜供奉有对人类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公然挑衅世界人民良知,这在世界各国中绝无仅有。这突出反映了日本一些人仍然在奉行一种野蛮无知的历史观。有正义感的日本人士纷纷对此加以揭露:
(1)“战争是日本国家发展的原动力”。日本国立山口大学副校长缬缬厚指出,“日本差不多在成为近代国家的同时,就成为一个战争国家。日本最早的对外战争是出兵台湾。1868年明治政府成立,不到10年就出动3500多名士兵侵略台湾,20年之后就发动甲午战争。”他说,“如果翻开历史就会发现,1874年出兵台湾,1894年甲午战争,1904年日俄战争,1914年一战,每逢4的年份,日本就会参与大的战争。”“战争是日本国家发展的原动力,以为一旦战争胜利,日本可以获得发展。”
(2)被扭曲的民族精神。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日本民族也是优秀民族,特别是近代以来在科技、经济等领域作出过可贵贡献。然而,由于军国主义和右翼势力的长期毒化,日本民族中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是被扭曲的。
譬如,2015年刚刚去世的、具有忏悔精神的知识分子代表津田道夫先生发问道:“为什么在日常生活中的‘善良的劳动者’‘平凡家庭的父亲’‘礼仪端正的人’之类的日本庶民,到了中国战场会变得那么残暴?”他在剖析根源时指出了“庶民的利己主义”和蔑视中国的思想。他认为,正是因为日本在战后从未对侵略战争进行过全民性的反省,“以至于在战后的今天,为战争鸣冤叫屈的种种怪异之论,才得以甚嚣尘上”。
日本另一位有良心的知识分子,作家新井一二三则直指代表日本精神的“大和魂”,她指出,持有此种精神的人,“当外国人批评军国主义罪行时,他们容易变得情绪化,就像自己的爷爷被骂了一般”。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曾对日本集体心灵做过分析,认为日本只有“丢脸意识”,而没有“罪恶意识”,这使其永不知忏悔。日本会记得广岛、长崎原子弹爆炸的惨痛教训,但自己对别人所犯下的罪行,却完全不复记忆。因此,直到今天,日本对造成中国军民至少3500万人伤亡的罪恶,竟毫无反省和忏悔。它的教科书把这一切都说成是战争的必然,南京大屠杀和“731部队”的罪行俨然也都有了理由,而对自己的军国主义侵略未置一词,元凶战犯反倒被供奉在靖国神社里。作者对比德日两国对二战责任的不同态度得出结论,“德国是世界中道德的良心大国,日本则是另一新兴超级独强的鹰犬大国。在这种情况下,亚洲无法摆脱真正强国的干涉而走向和平繁荣”。
二战后,美国由于扩张和冷战的需要,对日本绝大多数战犯采取放纵态度,使得这种被日本右翼势力扭曲的日本民族性格和思维特征在一些右翼分子那里变得更加畸形。但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所指出的,否认侵略历史,是对历史的嘲弄,是对人类良知的侮辱,必然失信于世界人民。
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日本民众,包括许多学者,强烈要求日本当局以负责任的态度对待历史,还原历史真相,对安倍政府违反民意一意孤行表现出极大愤慨。许多日本民众意识到,“不真正继承”承认日本二战罪责的“村山谈话”,就等于向全世界宣战。值得注意的是,过去被认为不关心政治的日本年轻人也站了出来,连续举办反战集会,抗议安倍强推“战争立法”。尽管日本社会矛盾错综复杂,背负的政治难题积重难返,但作为日本社会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日本青年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日本的未来。
三、坚持正确历史观是我们共同的神圣职责
坚持正确历史观直接关系国家前途命运和人类未来,需要我们以严肃的科学态度认真对待。可是,在现实中,有人歪曲历史定论,想要“重写历史”,把历史当作“任人涂抹的村姑”;有人扰乱历史认知,试图“再造规律”,把历史当作“随意捏弄的橡皮”;有人消解历史价值,妄言“告别崇高”,把历史当作“没有厚度的白纸”。从“共产党抗战中只杀敌851人”的说法,到把游击战争贬低为“土匪战术”的认识,再到汉奸是“为民族不惜背负骂名的真英雄”的谬论,折射出的都是颠倒主次黑白、颠覆历史是非的“历史虚无主义”。散布这些谬论的人,有些是出于对历史的无知,有些是商业炒作的需要,但有的则不能不说带有“以古讽今”和反正确历史观的明显政治倾向。这些谬论造成的后果极为严重,开始会搞乱人们思想,否认事实真相和客观真理,完全置是非成败、高尚卑劣分野于不顾;继而根本否定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百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勇奋斗史,从而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美好未来。遗憾的是,上述错误的历史观近年来也弥散到一些研究历史、传承精神的专业人士身上。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史学工作者应以实际行动肩负起捍卫、传播正确历史观的崇高职责。
第一,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学习党史国史是“必修课”,以及“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等重要论述,以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精神研究历史,与一切歪曲正确历史观的现象作斗争。
第二,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更多通过档案资料、事实、当事人证词等各种人证、物证来说话”。当然,如何运用史料同样是个严肃问题。正如当年列宁所言,“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的了……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总之,对历史永怀敬畏之心,坚持并善于用史实说话,用事实发言,这恰恰是确立正确历史观,保持清醒判断的基础。
第三,要高度重视理论思维。恩格斯指出,理论思维“这种能力必须加以发展和培养”“一个民族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掌握翔实史料的同时,还必须运用理论思维加以分析,才能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这就要求我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掌握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关于毛泽东同志历史功绩和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论述,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习近平总书记既高度评价毛泽东的伟大历史功绩,赞扬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又对他晚年所犯错误作了实事求是的评价;强调“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这些论述是多么全面、公正、客观而富有说服力!
第四,要辩证地对待西方史学。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离开人类文明大道的偏窄理论,而是需要不断吸收世界文明中的先进文化。总体而言,西方史学不赞成探寻规律,特别是那些与历史相关的或可称之为“准历史著作”的国际政治学著作,更多地包含向外渗透意识形态的因素。然而,仍有不少著作在一些重大问题上采取了比较严肃的态度。例如,从著名史学家费正清写《美国与中国》开始,一些美国学者顶住当局压力,力求客观研究中国,以独特眼光评价“伟大的中国革命”。近年来,他们更是从“中国学”扩展为“中共学”,认为“只有人们更加了解中共,才会更加尊重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在涉及中美两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问题时,基辛格博士在承认两国存在分歧前提下提出中美两国“共同进化”的思路,并且以“倘若美国和中国能够同心协力建设世界,而不是震撼世界,那将是何等大的成就啊”来结束全书。由此可见,谨慎辩证对待西方史学,注意吸取其中的先进理念,不仅有利于中国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开创人类美好未来。(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人:张宏毅)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