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啥样的家庭孩子学习成绩会更优秀?

14.12.2014  08:20

看看大数据知道一下啥样的家庭孩子学习成绩会更优秀?

很多家长,往往以为,学校是决定孩子学习成绩的最为关键的因素。所以千方百计、想方设法、挤破头、砸锅卖铁也要让孩子上个好学校。

不过,很多家长机关算尽,也没有想到,好家庭就是一所好学校。与其大费周折让孩子择个好学校,不如从身边做起,给孩子办个好学校。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对四省市小学生家庭教育状态的调查显示,家庭对孩子的隐性学业支持因素更值得关注。那些善于听取孩子意见的家庭,正能量多的家庭,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优秀。各位家长,从你做起,从家庭做起,给孩子在家里就办个“好学校”。

1

家庭氛围更民主的

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更多采用协商、民主的亲子互动模式。数据显示,“会听取孩子意见”的家庭,子女成绩优秀的占39.11%,而子女成绩较差的比例仅为19.90%。

面对教育分歧,父母选择“私下再协商”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高达76.10%,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家庭选择比例仅为11.98%。

在民主、友好的家庭中,学生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信任感被学生内化为学习潜力和动力,运用于学习的自我管理中,继而促进学业水平的提高。

家人间的情绪理解与反馈不容忽视。调查显示,家庭成员间对情绪的理解和反馈越好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越高。

如当父母情绪不好时,“能感受到家人支持和关心”的家庭,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最高,为74.12%,而冷漠、疏离的家庭中,如“不如不说,说了更闹心”和“说了他们也不能理解”,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仅为12.48%和5.41%。

父母的消极心境会投射并传染子女,尤其对较为敏感的孩子来说,如果父母的情绪不一致,则孩子的心理调适就比较困难。久而久之会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影响其学习效果。

本次调查还发现,家庭结构对小学生学业水平有显著影响。离异和再婚家庭中孩子成绩优秀的比例大大降低;而在成绩较差的小学生中,单亲和再婚家庭又占了相对较高比例。

曾对南京市小学生学习成绩与家庭环境因素进行调查的谢琦圣老师非常赞同“民主家庭的孩子成才率高”这一观点。

谢琦圣表示,与“民主型父母”相对立的还有“专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专制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控制很严。在这种环境下,孩子可能会为了避免父母打骂而认真学习,有些孩子也可能会对学习产生恐惧或焦虑,甚至于反抗,使学习成绩反而越来越差。

放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与学习不感兴趣,也不关心,任孩子自由发展。在这种家庭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对事情没有责任心,行为放纵,一些不良的个性与态度会影响学习成绩。

民主型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更多的是加以分析和引导,对于孩子在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更多的是采取帮助与鼓励的方法,并合理应用奖励与处罚的手段,使孩子从父母的行为与教育中获得知识、明白事理。

2

父母喜欢读书看报的

阅读型”家庭子女成绩优秀比例更高。父母经常“读书看报”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31.31%,看电视、玩电脑、手机的27.43%、聚会、娱乐的24.90%等家庭。

调查还发现,学业水平较高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也相对更多。由此看来,为孩子创设良好的“阅读型”家庭氛围对小学生学业成长的意义不言而喻。

小学生学业水平与家庭组织娱乐活动的频率密切相关,家庭组织娱乐活动的频率越高,小学生成绩优秀的比例也越高。数据显示,选择“从不”、“偶尔”和“经常”组织家庭娱乐活动的家庭,成绩优秀的小学生比例分别为17.74%、27.35%和39.19%。

有意思的是,“爸爸经常和孩子做的事”对孩子的学业水平影响明显。在成绩优秀的学生中,爸爸能经常和孩子“一起玩智力游戏(如下棋、迷宫、猜谜等)”的占比最高,为58.23%;其他选项依次为“打闹玩耍”(56.54%);“一起运动”(48.42%);“一起聊天谈心”(41.14%);“一起尝试新事物”(40.83%);“一起修理东西”(22.65%);“讨论军事、科技、政治、历史等话题”(18.86%)。

孩子对父母是“听其言,观其行”的,通过不断学习、不断模仿,建立起自己的行为模式。

据悉,目前不少小学正通过“亲子阅读计划”促进家长陪伴孩子一起阅读。

3

经常和孩子共进晚餐的

对每周家庭成员共进晚餐的情况进行调查时发现,成绩优秀的学生家庭,“几乎每天”和“每周2-3次”家人共进晚餐的比例均高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家庭。

为什么经常和孩子共进晚餐的家庭,孩子学业表现更优秀?有关专家认为,“餐桌对话”是最好的心灵教育。

美国教育学家莎莉·路易斯在她的作品《唤醒孩子的才华》中写道:“有人研究哪些因素促使孩子在学习能力倾向测试上得高分。智商、社会条件、经济地位都不及一个更微妙的因素重要,那就是,得高分的所有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

在一天的劳作结束之后,白天分散各处的一家人重新相聚在一起,面对一桌美味佳肴。这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拥有的一段节日般的时光,是创造松弛平等愉悦的谈话氛围的最好时机。

餐桌边,每个人都谈谈自己一天的经历、见闻和感想。爸爸妈妈遇到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没有必要避着孩子进行,让孩子了解家里的经济情况、投资打算,商量家庭旅行计划……孩子作为家庭的一份子,有必要了解这个家庭的一切面貌。他也因此从小就明白自己对家庭该负起的职责与担当,在这个前提下他会帮助自己成长,做出选择。谈话就是生活视野与思维方式的展示,从爸爸妈妈讲述的工作内容与方式中,孩子自然而然了解到社会与职业上的一些事情。

4

孩子做点家务的

那些认为“只要学习好,做不做家务都行”的家庭中,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为3.17%,而持有“孩子应该做些家务”观点的家庭中,此比例为86.92%,两者相差悬殊。

如今不少学校已经将做家务明确写进暑假作业,有些学校直接给出了诸如做色拉、榨果汁、洗碗等详细要求,有些学校则建议帮助家长做家务。但实际中有的家长对孩子做家务的意义认识不足,对这样的作业敷衍了事。

网友“冬冬”是一位老师,他认为,劳动不仅仅是让孩子拥有一项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的锻炼,可以培养孩子归纳问题和统筹的能力。他表示,家务劳动与孩子的成长有密切的联系。这样可以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在成长的过程中,树立自信,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

另外,在成绩优秀的小学生中,随自主管理零花钱能力的提高,其学业优秀的比例也直线上升。

53.30%学业水平较优秀的学生会将零花钱“攒起来,有计划地花”,比成绩较差的小学生高17.97%;相反,随心所欲,给多少花多少的学生中,成绩较差的为13.91%,学业水平较优秀的仅为3.12%。

专家

好父母”未必高学历

有人认为高学历的父母,培养出的孩子一般而言更加优秀;高收入的父母,能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条件,孩子成才率更高。实际并非如此。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曾表示:“我始终认为,工作再忙、文化水平再低都没关系,只要用心去爱,就可以成为好父母。

孙云晓还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一位新疆的长途货车司机,他只有小学文化,每次一出门就10多天,这种情况下怎么教育孩子?但他利用寒暑假,带着孩子一起出车。在让孩子体验生活的同时,给他讲述种种人生道理。比如上坡时,他就说:“上坡再难,也要咬着牙冲过去,过去就是一片坦途,泄气就会回到原点。人生也是这样,关键时候就得咬紧牙冲过去。

新疆的冬天气温有时达到-20℃。车坏了,他就躺在地上修,手都冻得裂了口子,也坚持做下去。这一切,孩子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既体会到父亲的辛苦,也知道人生要有责任感支撑,要忍耐,要坚强。这个孩子后来不但考上了研究生,而且读研期间还勤工俭学,没用家里一分钱。后来,考上了全额奖学金的博士。

家长

道理都懂,做到不易

网友“夜光风筝”对这份调查的结论并不惊讶。她说:“要平等和孩子沟通,耐心等待孩子的成长……道理我都懂,可遇到孩子犯错,还是会不由自主着急上火。”“夜光风筝”还专门给9岁女儿然然写过一封道歉信。她经常教育女儿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可自己却经常做不到。

对照调查的几项结论,网友“秋叶随风”给自己打不及格。“遇事与孩子商量”这一条,很多时候她心里已经有了主意,表面与孩子商量,其实只是在说服孩子听从自己。她总是想,现在孩子还小,很多事情不懂,等大一点再自己拿主意不迟。“父母经常看书读报”这一条,她承认自己做得更差,她经常为孩子买课外书,可是自己一年读书不会超过两本,还基本是流行小说。“经常和孩子共进晚餐”她倒是做到了,可是晚餐时会忍不住问孩子学习情况,孩子被问得没了胃口,后来一家人干脆在晚餐时看电视。“做家务”基本上都是孩子外婆全包了,哪里轮得上孩子?

点评

好的关系胜过许多教育

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可是爱的方式却是千差万别。想尽办法为孩子择校者有之,辞去工作亲自教导孩子者有之,不惜重金请名师家教者有之……可偏偏有“懒妈妈”“笨爸爸”,没花什么心思孩子照样优秀,让劳心费神盼望孩子成功的家长们羡慕嫉妒恨。

他们的孩子凭什么优秀?答案很简单:好的亲子关系胜过许多教育。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前提是“共情”,即充分理解他人的感受,有知音的能力。好父母永远跟孩子站在一边,能让孩子把父母当成自己的盟友,而非旁观者、教导者、督促者。家庭教育的本质不是知识教育,也不是说理的教育,而应该是情感教育。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