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吹来和煦的春风——辉南县朝阳镇扶贫攻坚见闻

27.04.2016  08:48

      近日,沐浴着春日温暖的阳光,记者来到辉南县朝阳镇位于向阳村的鸿程食用菌种植基地,漫步在基地笔直的水泥路上,放眼望去,两旁整齐林列着32栋食用菌种植大棚。

      随意走进28号大棚,一股独特的菇香沁人心脾,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香菇菌棒,菌棒上一朵朵形如伞状的香菇长势喜人,十几名村民正在麻利地采摘、装箱,一派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

      朝阳镇属丘陵半山区,幅员面积192平方公里,下辖24个行政村、67个自然屯,耕地面积1.03万公顷,其中水田5519公顷。全镇总人口13.5万人,其中农业户数1.08万户,人口4.02万人。

      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农村地处偏远,交通闭塞,村集体经济匮乏,基础设施落后,加之部分农民文化程度偏低,又缺少技术手艺,思想观念陈旧,不能主动创新发展新产业,以至于少数农民始终没有走出贫困。目前,全镇仍有555户贫困户,1000名贫困人口。

      如何激活村级资源,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怎样“精准扶贫”,帮助这些贫困户摆脱贫穷,过上幸福的生活,成为了朝阳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课题。

      为尽早拔除“穷根”,走村入户召开现场会、深入群众调查走访,研究制定帮扶措施,早已成为朝阳镇扶贫工作组的工作常态,他们的身影遍布全镇的每一个村庄。

      翻开朝阳镇“一对一”扶贫对接干部的“扶贫工作手册”,上面详细记载着贫困户家庭的人口状况、致贫原因、贫困程度、身体健康情况,以及住房安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各项精准信息。不仅把贫困户资料“建档立卡”,帮扶干部们还就走访了解到的情况,对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进行实时分析,找准“病因”,并根据贫困家庭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帮扶计划和具体的帮扶措施。

      翻开马家岭村的整村扶贫规划,一个又一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计划清单清晰地勾画出了近、远期基础设施建设目标:2016年,农田水利设施一期建设,投入资金700万元,建桥6座,改造5座水库塘坝和机耕路,目前已经设计完工,5月份开工建设,2016年末全部建成;2017年,农田水利设施二期建设,计划投入资金1000万元,建桥4座,水库塘坝3座,修建75座农道桥和21.7公里机耕路,已经完成立项,正在进行设计;路网建设,计划投入资金700万元,建联屯水泥路7.5公里,屯内巷路5公里,连接高速服务区水泥路3公里,2017年开始建设……

      经过反复调研和论证,马家岭村扶贫攻坚产业发展规划已经明晰:以全体村民股份经营的形式,筹措资金100万元,利用集体山林500亩,发展林下鸡养殖产业,既增加集体收入,又可以让全部农户分红;利用村里闲置林地资源,发展2500亩林下参种植,成立马家岭村野山参种植合作社,并注册10个家庭农场,由种参大户带动,吸纳村民及贫困户加入,现已进入招投标公示期;规划新建辉南县马家岭墓地600亩,以村集体入股经营;把本村8座水库塘坝全部对外竞价发包,发展水库塘坝经济,村集体年可增收1.3万元;沿高速两侧设置广告牌6处,年可增收12万元;以村民股份经营的形式,发展日光温室200亩、露地瓜果蔬菜800亩,成立瓜果蔬菜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重点鼓励无劳动能力贫困户串地入股;由经济能人带动,发展建筑和围城服务业……

      有了好的发展项目“输血”,没有持续的发展能力“造血”也不行,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调动村民和贫困户的致富热情,增强他们的发展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科技致富水平,才能让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彻底改变贫穷的面貌。

      过去,朝阳镇的大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几乎都是靠苦力赚钱,钱没挣多少却落下一身病,最后的结果又会是因病返贫,现在不同了,有劳动力的村民通过镇里组织的科技培训,大多能靠学习到的技能去挣钱。

      据朝阳镇农科站站长邬永新介绍,仅2015年,全镇就举办农业种、养殖科技,农机驾驶、维修培训,电焊、家政、木瓦工实用技术等各类培训班30余场,培训3000余人次,输出劳动力500多人,涌现出一批技术增收能手。

      如今,兴德村依托在公路沿线的区位优势,在科技致富的带动下,已悄然兴起了草莓“沿路经济”、稻草加工、围城服务业等多个特色产业。

      提起产业发展,兴德村的绿色有机稻米种植合作社更是功不可没、走在了全镇扶贫产业发展的前列。据兴德村书记国洪义介绍:兴德村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745亩,其中水田达到2235亩,农业人口1106人,是传统的水稻种植专业村。2013年以前,该村只是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种植的水稻品种多而杂,品质很低,市场销路单一,农民种植水稻人均收入仅为4430元,农业经济一直在低谷徘徊。

      2014年初,身为辉南县委书记的付帮成,对扶贫包保联系点多次深入调研,根据兴德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实施绿色转型战略、占领高端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发展思路。

      在镇党委的推动下,兴德村将分散、传统的种植方式重新组合,筹集资金230万元,购置了大型农机具18台,集中土地2100亩,成立了“国氏绿色有机稻米种植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获取利益分成,合作社实行产业化管理模式,田间全部采用科学种植法,进行绿色有机种植。如今,兴德村的大米还有了自己的“身份证”——申请了绿色稻米有机认证,并注册了自己的大米品牌。目前,合作社已拥有产业化工人12人、农业技师3人,解放劳动力240余人,全村仅剩无劳动能力、因病致贫的贫困人员15人,预计两年内实现全村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