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让“绿色”成为“底色”

07.10.2015  11:21

      本报长春10月6日电    (记者岳富荣、刘文波)跨过松花江、穿越长白山,西起吉林市,东至珲春市,全长360公里的高铁客运专线9月20日正式通车。眼下正值吉林省旅游旺季,乘高铁领略山水之美的国内外游客络绎不绝。这条“东北最美高铁线”正成为吉林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新见证。今年上半年,吉林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5.38%。

 

  今年4月,一纸公文让吉林省不少“县官”松了一口气。《吉林省县域考评办法》对县域实行分类考评,突出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考评,不再以GDP论英雄,全省有10个县份明确承担生态保护任务,“绿色”考核体系正在形成。这是吉林省近年来制定并实施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西部生态经济区三大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的新变化。

 

  涵养绿色资源,培育转型发展新优势,全面实践“绿色发展”理念,吉林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生态环境更美。大美吉林让远者来,近者悦。“原来河滩边垃圾遍地、荒僻无人,现在出门就看见好景色。”通化市民高天亮每天都要到附近新建的佟佳江城市主题公园散步,凉爽的江风吹在身上,眼前大片绿树红花。通过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绿色如今已成为吉林很多城市的底色。

 

  吉林全省重点国有林区今年4月起已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广袤无际的山林开始休养生息。加之近年来倾力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建设工程,林区绿树浓荫日益繁茂。一向罕见的珍稀濒危动物东北虎、东北豹在东部林区踪迹频现。

 

  在吉林省西部,实施“河湖连通”工程后,已恢复湿地数百平方公里,“向海鹤舞”美景再现,各种珍稀鸟类栖息繁衍。当地居民说,雨水多了,风沙少了,空气也湿润了。“河湖连通”还让很多小湖泊重现生机,渔民获益良多。渔民王尚江2012年承包通榆县向海湿地边的鞠家泡子时,只能靠机井抽水养鱼。现在水面由二三十公顷扩大至380公顷,年产鱼量也由三四万斤增至80多万斤。

 

  绿色资源催生绿色产业,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正成为吉林经济转型发展的新优势。

 

  全国五大森工集团之一的长白山森工集团,在结束了68年伐木历史后,着手“转型发展、跨越经营”,已推进和实施绿色苗木及珍贵树种培育、林地林下经济、森林旅游业等绿色产业项目百余个,实现收入5亿多元。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也有很多游客到长白山来看雪,白雪换来了真金白银。

 

  依托长白山丰富的药材资源,吉林医药产业异军突起,中药产业优势尤为突出。吉林人参产量占全球70%以上,资源优势正在变成产业优势,去年全省人参产业产值400多亿元。

 

  经过有效治理,吉林省中部大片黑土地肥力恢复,粮食连年丰收,养殖业兴旺,农副产品加工业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8月13日,中国粮食行业协会授予长春市“中国优质粳米之都”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