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警察设计的警用无人机在埃博拉疫区工作

12.01.2015  08:28
    核心提示:他叫吴强,一名警察,2003年年度感动吉林人物。当年科索沃维和警察的故事,让无数读者见识了吉林维和第一人的风采。而今,十二年过去了,两度维和的他,是公安科技创新项目“中国警用系列无人机”总设计师。

吴强是警用无人侦察机的设计者。 新文化网 刘阳 摄

他叫吴强,一名警察,2003年年度感动吉林人物。

当年科索沃维和警察的故事,让无数读者见识了吉林维和第一人的风采。而今,十二年过去了,两度维和的他,是公安科技创新项目“中国警用系列无人机”总设计师。就在此刻,他设计的,标有“吉林公安”的两架无人侦察机就在埃博拉爆发的中央疫区监控疫情。

说起吴强,很多采访过他的记者,回来都是一脸崇拜地,先跟同事们一通“哇啦”,然后收获一片崇拜的目光。他在东帝汶维和时的事迹,从年轻到年老的记者,耳熟能详。究竟有多神奇,说个小细节:马航MH370事件后,公安部组织公安涉外警务高级专家培训,每个省选拔一人,他代表吉林省。培训的教官进行了第二轮筛选,考试通过的才能真正培训,最终留下的15人中,有他。培训结束,成绩全部得A ,是他!

而我,是第一次去采访他。采访前,特地找出2003年感动吉林活动中关于他的稿件。那时候,采访的是”实习记者陈澈“。他还记得当时是在医院采访的吴强,“他爱人生病,吴强护理。

1月8日,在办公室见到他时,一脸憔悴,这几天任务重,几夜没睡。一只银色箱子摆在脚边,里面装的是他的宝贝——无人侦察机。

话题聊得散,彼此问到了哪儿毕业,他笑,“本科吉林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国际法专业。

1996年,这样的学历,为什么当警察了?”记者有点惊。

他说,一家人有浓厚的军旅情结,母亲最希望他考取的就是军事院校,上了吉大,老人有些失落,后来考公务员,到了吉林省公安厅,一家人都算如愿以偿。

当一个和别人不一样的警察”是他最大梦想。

因为这,2001年,29岁的他考上了维和警察,2002年10月,前往东帝汶执行维和任务。成绩特别突出,获得了联合国和平勋章。

2005年,他又以中国维和警察科索沃警队队长,带领着18名队员赶往科索沃执行维和任务。

第一次维和,家里就不大同意,第二次维和,他压根就没告诉呆多久,就说半年便回。半年时,家里打电话,他又说,再过三个月就回。9个月又问,他说,一年就回。一次往后拖三个月,一年半后,他终于回来了。

说到这段时,他也忍不住笑,“一辈子这么短,活得要精彩。

科索沃维和时,经常调查恐怖袭击案件,工作环境很恶劣,“那时候不惜一切成本做行动前侦查。

不惜一切成本是什么概念呢?“一天四架武装直升机轮流起降,总有一架在预热待命。”20分钟左右的侦查,为了不被恐怖分子发现,明明侦查一个村庄,要绕着十个村庄飞,兜大圈儿,然后,装作不经意减速,迅速取证。取回的资料再看,猪牛羊都嗷嗷清晰,人没看到。和动辄几百万的花费相比,性价比太低了。

用目标大的武装直升机侦查,目标大,烧钱,烧得吴强心疼得不得了,“这要是有一个小型无人侦察设备就好了。

2006,震惊全国的石悦军特大杀人案,让吴强觉得,无人侦查设备必须研发。那一年9月24日,屠夫石悦军,连杀12人潜逃,公安民警、武警官兵和当地群众,经过近130小时的地毯式搜寻,9月29日12时许,在柳河县柳南乡将其抓获。“若是出动无人机,安全、高效。

2007年,吴强完成维和任务回到中国,任吉林省公安厅指挥中心副指挥长,他一直没有放下研制无人机的念头。

2011年年末,他到了通化,任通化市公安局副局长,刚巧赶上公安系统进行信息化、科技化建设。2012年,已经跟本专业断层了11年的吴强,把课本重新捡了起来,开始设计警用无人机。

那时,公安系统内使用的无人侦察机,都是商用的,单价120万。他咨询售后,后期的维护费用有多高?对方笑了,“很少,因为都成了摆设。

造价高昂,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没有熟练的操作人员,无人机空有一个响亮的名号,没有用武之地,更不用提自主研发。

吴强从网上找到了大量的外文原版资料,开始打造他的技术能力。那时,最懊恼的事情是,半夜做梦梦见一个好想法,醒了怎么也想不起来。以至于后来,只要梦到好的地方,醒了立刻记下来,“几个关键步骤都是做梦梦到的。

同事心疼他,“你太痴迷了,睡觉时,大脑都不休息。

2013年年末,他开始着手制作,每个部件都是自己制作,研发团队一次又一次调试。通化的冬天特别冷,他的脸全都冻过敏了,“一擦就掉一层皮”。飞速旋转的螺旋桨,将手指砍伤了情况特别常见。有时,实验无人机的攻击性,催泪弹直接炸开,研发人员个个中招……就在这样的不断调试中,他们的第一代警用无人机终于面世了,3架无人机组合战队。

他们的无人机不是科研项目,做出的产品也是不是摆设,实实在在,有战斗力的无人机,而且,很快投入了工作。

第一次威力初现,是对森林火险的取证,无人机拍出来大量照片回传,根据现场,进行了消防安排。去年的3月,警用无人机已经在通化上空执行巡逻任务。有一天,吴强发现回传画面中,冰冻江面有一个黑点,“平常没有。”第二次派出无人机继续查看,原来是一个摔伤市民,“身上没有手机,距离岸上很远,任凭怎么呼救都没有人能听见。

确认方位后,他赶紧通知附近110出警救助,“要是没有无人机,大家是很难发现他,那么冷的天,再不救冻都冻死了。

在吴强心里,无人机不仅可以用来救援、侦查、取证、执行非杀伤性任务,和应该充分发挥民用作用,他通过电视、广播和手机短信的方式向全体市民承诺,民众遇有人员走失、高空寻物和救援救助的需要,各单位环保巡查,城建规划,电力检测,森林防火,水文观察等需要,都可以直接拨打110,警务无人机将提供无偿服务,这是全国第一次警用无人机服务民生的承诺。

电话一下就多了起来,“我们去了学校、企业,帮助寻人、寻物,让大家仔细了解了无人机的工作。

更让他的兴奋的是,去年6月,联合国利比里亚维和任务即将开始,联合国维和总部在全世界范围内挑选维和警察专用无人机,用于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多轮测试后,最终确定吴强研制的警用无人机成为联合国维和警察专用机,参加利比里亚联合国维和任务,并由中国警队使用。

这可是联合国维和警察有史以来第一次采用警用无人机执行维和任务,更是中国警用无人机第一次走进世界舞台。

两位维和警察使用者出发前,他郑重地在无人机上打上了中英文的“吉林公安”字样。

现在,他们经常跟吴强联络,传大家跟无人机的合影给他,并且告诉他,无人机在埃博拉病毒爆发的中心疫区,执行疫情监测任务。

特别提醒:

一份报纸,万千读者。新文化报与读者相伴走过的15年,数以万计的人,在这张报纸上,找到过自己的名字,看到过自己的照片,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新闻当事人,在那个特定的时刻成为了公众人物,TA的人生或多或少会发生改变。

多年以后,我们渐渐失去了他们的消息,再次忆起,很想知道他们过得怎么样?当年的愿望实现了吗?

新文化制造之你还好吗?》寻找那些曾经出现在《新文化报》上的新闻当事人,记录这些年他们的生活变化,用最长情的事件记叙,做一个完整的后续报道。

现在,新文化向所有读者发出“寻人启事”:寻找当年的重大事件的新闻当事人,如果您是报道过的那个人,或者您有他们的消息,请联系新文化。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的新闻当事人信息,可以关注微信订阅号:gandongjilin。如果您想了解哪位新闻当事人的近况,或者有他们的消息,请给新文化留言。

新文化网(金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