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吉林石化公司“四种精神”构建企业文化

23.04.2015  22:58

    记者 毛东风

    如果把共和国发展的历史比作一条河,那么,作为共和国化学工业“长子”的中油吉林石化公司这艘大船,已经在这条波澜壮阔、奔腾不息的河里整整航行了60年。60年来,这个拥有366亿元资产的大型炼化企业,先后为全国各地输送和培养各类人才6万多人,累计向国家上缴利税近800亿元,取得科研成果700多项……探寻这些数字背后的奥秘,记者发现,在这个企业中,几十年传承下来的、集中体现着吉化人优良品质的“四种精神”,就如同四台马力强大的汽轮机,推动着吉林石化这艘大船一路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产业工人讲究实际,更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历届吉林石化党委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通过培树各类先进典型,进而提炼出具有鲜明企业个性和时代印记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绝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有血有肉、具有人格化特质,并能深深植根于全体员工血脉里的价值认同。吉林石化的‘四种精神’之所以历久弥新,不断发扬光大,就因为它是从吉化的土地中生长出来的,并获得了广大员工的一致认同。”公司副经理赵纯一语中的。

    回顾吉林石化60年奋斗史,有这么几位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优秀代表人物。他们的先进事迹,对公司企业文化的构建和传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标杆与引领作用。他们分别是王芝牛、于德泉、李国才和桂纯。

    这么多年,吉林石化党委把源于化肥厂厂长王芝牛勇担30万吨合成氨生产任务、“头拱地也要背起来”的豪迈情怀,提炼为“背山精神”,其内涵是为国分忧、勇于担当、牢记责任、埋头苦干;把源于50年代的老工人于德泉常年坚持修旧利废、回收麻袋毛做建筑麻刀的故事,提炼成“麻袋毛精神”,其内涵是勤俭创业、艰苦奋斗、爱厂如家、从我做起;把源于李国才为代表的老一辈技术革新能手,以破解生产实际问题为乐境界,提炼为“矛盾乐精神”,其内涵是求实创新、迎难而上、乐观进取、大胆实践;把源于重水专家桂纯等一代代科研人员,为国家研制“两弹一星”、 火箭推进剂等航空航天产品的感人事迹,提炼为“登天精神”,其内涵是敢为人行、忘我奉献、不畏艰难、合力攻坚。

    公司党委宣传部部长冯立波介绍说:“‘四种精神’与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及企业使命高度一致,闪耀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光芒。为此,我们找准契合点,经过几十年的深耕细作,构建起了以中国石油文化为根,以吉化优良传统和作风为干,以基层文化建设为枝,以全员素质提高为叶的特色企业文化体系。”

    在每年发电3亿度、耗煤80万吨的吉林石化动力二厂,记者看到了“度电必争、克煤必省”的标语牌。原来,他们弘扬“麻袋毛精神”,做起了多发一度电、节约一克煤的文章。仅运行一班18年如一日坚持清扫运煤车皮四角遗留下来的煤碴一项,每年就“”出原煤100多吨。“背山精神”新时期代表人物化肥厂丁辛醇车间化工二班班长丛强,以“班组就是动车组”的理念,带出了中央企业“红旗班组标杆”,实现了6年安全生产无事故、调优攻关创造价值近千万元的佳绩。有机合成厂“技改大王”苏东江,共完成大小技改200多项,攻克重大生产难题3项,提出工艺及设备改造合理化建议136条,为企业节约、创造价值218万元,成为“矛盾乐精神” 的新时期接力手。在合成橡胶领域,“登天精神”新时期代表人物陆书来,带领科技人员和工厂技术人员利用引进的丁苯橡胶生产线,依靠科技进步,在国内率先开发出了以快速高转化率为核心的乳聚丁苯橡胶成套技术,建成了一条5万吨/年乳聚丁苯橡胶生产线,并完成了原有两条丁苯橡胶生产线的技术升级改造,使丁苯橡胶生产能力由原9万吨/年增加到14.5万吨/年,实现了丁苯橡胶产品系列化,成为吉林石化盈利水平最高的装置之一。

    如今,吉林石化已经把选树典型、宣传典型、学习典型当成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构建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李国才、于德泉、王芝牛、桂纯等老一辈先进典型事迹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并且每四年坚持评选一次新时期“四种精神”代表人物、每年评选“四种精神”红旗手,涌现出了“工人先锋号”、“央企红旗班组标杆”等近60个先进集体和以蔡小平、高彦峰、丛强等为代表的典型群体,树立了新时期全体干部员工比学赶超的榜样。他们通过深入开展“大庆精神再学习、吉化作风再教育”、“‘四种精神’在我手中”等主题实践活动,大力推进车间、班组文化建设,并建起了10个企业精神教育基地,真正让“四种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和谐稳定等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成为企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