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因地制宜精准脱贫(打好脱贫攻坚战)
本报长春12月19日电 (记者刘文波)12月16日召开的吉林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全省扶贫开发攻坚战的号角,要求到2018年,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下一步,吉林将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投入和扶持力度,并引导农民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打好“豆米牌”,真正使“绿水青山”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农村贫困人口大幅下降,从2011年的143万人减少到2014年的8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5%下降到5.4%。但扶贫开发也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目前,吉林省还有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村1500个,且多集中于东西两个连片特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生产条件恶劣、脱贫难度较大,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到全省平均水平的60%。
“路不通、电不畅、水不足、网不连……”基础设施不完善是贫困地区最突出的瓶颈制约。吉林将充分利用本省水泥等建材产能较大、价格较低的有利时机,加大力度,强化贫困地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扶贫开发“打好底”“供利器”。
贫困地区是发展“滞后区”,却也是资源“富集区”,不能“捧着金饭碗没饭吃”。吉林要求西部片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作物,东部片区重点发展特产业,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在贫困地区建厂,“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建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群众在农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获得更大收益。今后,省级棚膜蔬菜等园艺特产业项目将重点支持贫困县,围绕开发食用菌、山野菜等特色资源,发展特色种养业,提高产品附加值。
高山密林、河湖湿地,原生态、有野趣,东西两个连片特困地区也是旅游待开发区。吉林将通过发展特色游、乡村游、观光游、体验游,把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农家院变成“农家乐”“驴友之家”等旅游设施,让贫困群众“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增收受益。从明年起,吉林省将加大对贫困村发展旅游的专项资金支持,每年提高10%,争取80个村成为国家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西部的大安市近年来先行一步,利用其湿地、渔业、民族特色等优势,鼓励贫困农民通过开办农家乐参与旅游产业脱贫,带动1万多农村贫困人口年均增收3000元,堪称样板。
吉林省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拥有长白山森林、科尔沁草原两个国家级生态功能区,正处在东西两个贫困片区上。吉林将开展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和生态移民搬迁,利用专项资金,推动部分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实现就业有依托、生活有保障,让生态功能区内更多群众早日摆脱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