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医药学院:桃园村民奔“桃源”
世外桃源,人人向往。今天,吉林省安图县松江镇桃园村的村民,心里也活泛了起来,他们甩开膀子,正在奋力开凿 属于自己的“桃源”路。
曾经的闹心事
桃园村是吉林省确定的贫困村。1960年,该村因支援边疆,从山东诸城整体移民到现居地,传至今日已至第四代。村里225户居民,年人均收入低于3500元的有55户,多数住着土坯房;二代以上的原住民,无一人能说出流利的普通话;有的村民常年吃玉米锅贴、大葱蘸酱。何时才能摘掉穷帽子?村民们望眼欲穿。
第一书记来了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党中央发出“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的号召后,吉林省出台了扶贫政策,远在370公里外的吉林医药学院,被确定为该村对口帮扶单位。
推荐谁当第一书记?怎样扶贫才能扶到根上?两个关键问题,摆到了吉林医药学院常委会上。经过精挑细选,40周岁、有着18年党龄、多次被学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的王权,被推荐并任命为该村第一书记。
扶贫先扶志。进村第一天,王权撂下行李,就往村民家里跑。踩着泥浆路,看到塌腰房,推开串风门,王权心里五味杂陈。
第一次村支委会上,大家七嘴八舌、自我反思。村支书崔玉平说:“带村民致富,我们也焦急,可有的村民穷惯了,也穷怕了,加上年轻人长年在外打工,留在村里的多数是老弱病残,想做点事却不知道从哪儿下手。”王权开导大家说:“天上不会掉馅饼,组织上把我们放在这个位置,就是要干事的,事情再难做,也得想道道。”支委会开了一上午,“一班人”很快统一了思想。
心气儿足了
数十年来,桃园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一黑,屋外也一片漆黑,村民只好窝在炕头上。
摸黑没法串门唠嗑,平日不走动怎能活心思?王权一纸报告,向学校党委提出了安装路灯的建议,很快得到批复。不到一个月,学校拿出20万元,在村里立起了50盏路灯。66岁的村民孙继玉说:“我头回看见门外这么敞亮,以前大伙晚上收苞米回来,卡跟头、掉河沟,伤筋动骨是常事,这下好了。”
文化兴村,王权当成急事办。村部门前的小广场,王权想办法用了起来。他带领村委会成员,买回钢筋,焊成架子,挂上串灯,把妇女们组织起来排二人传、练广场舞。天气好的时候,王权把村民聚在一起,摆上瓜子、花生,让大家乐呵呵地看节目。村民崔茂梅说:“这两年镇里广场舞比赛,俺们两次拿奖。今年编了个节目叫《桃园村的婆与媳》,意思是劝大家不要钻在麻将堆里,影响家庭和睦,到镇里演出,都轰动了。”
住着土坏房,村民憋屈,王权更不得劲儿。国家有补助,省里有文件,王权挨家摸底。村里的贫困户,住危房的有31户,王权盘腿上炕做工作。经过两年努力,危房改造全部完成。住进崭新的砖瓦房,68岁、患有脑血栓的郑仁德说:“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还是党的政策好,又有这么好的第一书记,能领着大伙走敞亮道。”
村里有不少因病致贫的困难户,王权主动向校领导汇报,申请用学校的优质医疗资源来扶贫。校领导当即支持。近两年,该校每年派专家分队进村,为村民做体检,并送去35000多元的免费药。村民戚芬芬上山放牛,因蜱虫叮咬,患上了森林脑炎,经多家医院救治,头部还是不能正常活动,只能靠鼻饲管进食。王权把她送到学校附属医院,用上了省内最好的吞咽功能治疗仪,四十多天后,戚芬芬自己能吃东西了,回到家里,不但不用家人照顾,而且还能做家务。
想点子做大事
头几脚踢开了,王权还是不开心。为啥?总不能让村民成天热热闹闹,口袋里却干干瘪瘪。
驻村头一个月,王权反复同村干部促膝交谈,他们又一起进山沟、蹲地头,走东家、串西门,动员村民共同想招儿,终于找到脱贫的“金点子”——清澈的山泉水常年不断,有好水,有苞米,又通电,村子周围也安静,适合搞规模化肉牛养殖项目。这个想法,得到镇长玄千泽的大力支持。
万事开头难,不做永远难。为筹措启动资金,王权跑镇里、跑县里、跑学校。省里有专款,县里、镇里拿一部分,盖牛舍的钱有着落了。6个多月,王权守在施工现场当监工,在他的心里,牛舍是村集体经济的发动机,有了它,不愁贫困户的腰包鼓不起来。经过连续奋战,能饲养190头牛的5栋牛舍盖好了。
有了牛舍先得买牛,买牛还要买好牛。品牌牛——“延黄牛”是畅销货,王权动了心思。几经周折,他联系到了延边畜牧开发集团的总经理,并用带领村民奔小康的诚心打动了公司老总。得知要买育肥牛,还要动用拖拉机轧饲料,吉林医药学院立即注入60多万元。
看着进舍的20头肉牛正欢快地嚼着饲料,不时发出“哞哞”的叫声,王权心里乐开了花。他掰着指头算了笔账:一头架子牛,育肥六个月就能出栏,刨去成本,净挣3000元;今年底,村集体实打实能有60000元的进账;有了这笔钱,贫困户就能看到希望。
撸起袖子加油干
距离牛舍不到百米的地方,是一大片苞米地。村支书崔玉平、村主任远勋国,各开一台拖拉机,一个收割、打饲料,一个忙运输。俩人头上灰扑扑的,不时咧着嘴笑。在暂时空置的一栋牛舍里,该村全体干部和党员正忙着打包牛饲料。崔玉平说:“马上要入冬,不把黄贮饲料准备好,牛没有吃的。”远勋国说:“我家也养了十来头牛,先把公家的事忙完再说。”
贫困户刘清亮、王瑞明,每天除了回家吃饭,寸步不离养牛场。王瑞明说:“王书记好不容易帮我们弄个项目,俺得支持。”刘清亮说:“集体经济要是搞起来,大伙都得利,干得也有劲儿。”
谈到以后的打算,王权兴奋不已。“5个村民刚从伊通红塔村回来,那可是咱东北有名的肉牛养殖村,肉牛供不应求。”王权说:“我主要想让这几个有文化的村民,学一学配种繁育、架子牛育成和育肥技术,另外得培养销售员,将来搞成产业链。”
从肉牛养殖场返家的路上,崔玉平支书说了这番话:“明年我们打算先育两批牛,每批存栏量50头左右,每头至少净挣2000元,年底20万要进账呀,好日子真的就要来了。”
问计于民
储备肉牛越冬饲料
规模化养殖
活力桃园
作者:徐卫东
摄影:徐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