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大最高时负债近28亿现在只剩下3亿元左右
李元元(右)与本报记者合影
无论是他的才情,还是歌声,都被吉大学生热情点赞。走到哪儿,吉大校长李元元都是焦点。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李元元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后,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从技术创新到土地流转,他在全国两会上带来了诸多方面的建议。
谈就业
确保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
记者:大学生就业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对于就业难的问题您怎么看?吉大又有哪些举措来解决这些问题?
李元元:大学生就业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我认为事在人为。上午总理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今年就业安排一千万人,那么高校毕业生就占到730多万,可见今年的就业有可能比去年更难。去年,我们吉林大学一方面改革,一方面广泛扩展就业渠道,就业率达到97%,在最差的经济形势下,我们保持历史新高,今年我们还会继续努力。
就业工作不是到就业的时候才开始想办法,而是要提前着手,我们这几年,跟企业、跟各个地方建立产学结合基地、实践基地,让我们的学生在很早的时候就实际进入了角色,这样顺理成章能找到满意的岗位。今年吉大还会通过其它途径,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确保毕业生就业率,特别是确保高质量就业。
同时,就业也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的实践改革紧密相关,实际上教学不是简单的就业率的问题,还有深刻的内涵,可以反映出一个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以及学校的教学与社会适应的程度,也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出发点。
谈GDP增速
经济形态会发生很大变化
记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明确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请问,您觉得增速下调会对就业率有什么影响吗?
李元元:过去在传统模式下,有个说法就是经济每增长1%,带来新增就业人口大概是三十万至五十万。现在看来,经济形态也发生了变化。因为按照传统模式,过去由百分之十几的增长降到百分之七,是不可能新增一千万新就业人口的,算下来一定达不到。
我认为经济形态会发生很大变化,特别是三次产业的结构也发生变化,由过去二产主导,现在逐步向二产、三产并行,甚至三产发展更快,所以今天我们也听总理在报告里谈到,大量的民营企业、大量的小微企业可以提供很多就业岗位,所以我觉得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之间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
谈创新驱动
使创新成驱动发展新引擎
记者:当前,我国经济面对增速下行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迫切需要寻找和增强经济发展驱动力,我省也在提创新驱动,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李元元:对于加快创新驱动,建议我省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识,努力营造创新驱动发展的文化和氛围。下一步要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建立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舆论与技术推介、扩散、普及平台,各级政府部门要将“创新驱动”作为科学发展的核心理念,努力营造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软环境,培养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文化,营造创新氛围,真正使创新成驱动发展新引擎。
同时,我省还要加快高水平大学建设,推进高校综合改革,努力实现高教强省战略目标。
新形势带来了新使命和新挑战,高校应以新的认识、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国家教育、科技发展战略,主动肩负使命、承担责任、发挥作用、贡献力量。
谈负债
已逐步化解不构成债务风险
记者:2007年3月,吉林大学在校内网上宣布负债30亿元,并征集师生出谋划策解决财务困难,此消息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那么,目前学校的债务问题现状如何?
李元元: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们已经逐步化解债务风险。在国家教育部、有关部门的共同支持及学校的努力下,我们的债务已经从最高的将近28个亿,到现在只剩下3个亿左右。而且,我们也完全具备偿还能力,只是我们把还债、改善民生、发展等进行更好的统筹安排,已经不构成什么债务风险了。
谈“知识无力感”
太极端 只是个别现象
记者:对于现在社会上有一种“知识无力感”的说法,您对此怎么看?
李元元:我觉得这个说法本身过于极端了,知识无力,那可能是个别的,肯定不是主流,这是网络上的一些极端提法。我并不赞同。
当然,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学到更有用的知识,这是高校需要改进的。就目前的培养质量来说,我认为我们学校还是适应或是基本适应经济发展的,但需要进一步的改革,这也是今后几年我们学校改革的重头戏。
东亚特派北京记者 王璐 赵宇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