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春运”什么样 唐代“春运”全国统一价
17.01.2017 13:35
本文来源: 新浪吉林
“春运”一词最早出现在1980年的《人民日报》上,是随着改革开放对人口流动的限制放宽后,中国出现的特有的社会现象。因此,从狭义上来说古代是没有春运的,但从广义上来讲,从春节出现开始,春运现象就存在了,即所谓春节期间的出行。古人春节是怎样回家的?古代的“高铁”和“大巴”又是什么样的?
古人春节
也面临“回家难”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持续时间最长的节日,民间俗称“过年”。每逢过年,家家户户欢聚一堂,吃年夜饭、守岁,迎接新年到来。据考证,周代出现了现代春节的雏形,古代“春运”也应运而生。然而,受自然、政策,特别是封建时代“父母在不远游”等礼俗因素的限制,古时候人口流动的数量并不大,距离也不太远。与今天不同,古代春运的主体并非“外出务工人员”,而是公务人士和商人。
在古代,由于路途遥远、交通条件所限,许多人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相当普遍。诗人薛道衡的《人日思归》有云:“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是河东汾阴(今山西万荣)人,他从北方来到南方,没能及时赶回去与家人团聚,看着南方欢快的节日气氛,自己却独在异乡,所以写诗表达心中无限的惆怅和思乡之情。这从侧面说明了古代春运“回家难”的现象。
为了解决薛道衡这类“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官府也尽量不在过年时安排公务人员外出。而外出谋生者、经商人士,则会早早起程,避免延误了回家的时间。
1 2 3 4 下一页本文来源: 新浪吉林
17.01.2017 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