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社会组织 创新社会治理

22.12.2016  20:05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需求日益多元化个性化,政府包办一切的社会治理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最大限度的满足居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就必须通过构建社会组织的运作平台,拓展社会组织的活动空间,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使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南关区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大力培育扶持社会组织发展,探索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三社联动”工作机制。从而充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有效开展社会工作,解决社会问题,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公益创投”+“公益微创投” 双驱动。2016年4月,南关区出资200万元在省内率先启动了“公益创投”及“公益微创投”活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为老、助困、助残、青少年、公益服务等五大类服务项目,通过项目优化、书面评审、现场评审等方式,为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提供资金扶持,使一批批有能力、有想法的社会组织脱颖而出:沁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的“为爱·沁心”项目,通过对困难家庭青少年有针对性的开展课业辅导及心理疏导,为辖区内750名困难家庭青少年改善了学习成绩、不良情绪及行为。明道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的“社区贫困家庭青少年助学”项目,通过在线教育为南关区200名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解决了这些贫困家庭与普通家庭间的教育差异问题。

  分散孵化+专业培训 双推动。充分利用社区用房资源,采取社区分散孵化的方式,为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和活动场所;同时,围绕项目设计、财务管理等方面内容,邀请国内知名专家上海慈善教育培训中心主任徐本亮教授为社会组织开展培训。依托长春工业大学人文学院、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等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师资,组织开展系统性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实务能力,为社会组织提供人才保障。通过孵化培育、开展公益服务及理念普及、专业知识培训等工作,使社会组织整体服务能力得到明显提升、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资源整合+提供用房 双带动。依托13个街乡社会组织联合会,整合全区各类资源,精细化的为辖区内社会组织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加强辖区内社会组织之间、社会组织与社区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资源互补,有效解决了社会组织规模较小、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盘活社区现有服务用房,以“零租金”方式引进社会组织,在13个街乡分别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总面积超过1.1万平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采取线上线下双重服务的模式运营,线下在社区免费为老人提供健康监测、康复理疗、心理慰藉、文体娱乐及低偿的健康饮食等日间照料服务。线上为居家老人提供低偿的“助餐、助浴、助洁、助行、助急、助医”等定制化上门服务。有效弥补了公共服务的局限性,更好的满足了老年人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深受老年居民欢迎。

  扶持培育+创新机制 双拉动。南关区大力推进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建设,把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作为社区各类型社会组织的“枢纽”,大力培育发展登记备案型的“草根组织”,积极组织和引导社区的文艺、体育团体开展公益服务和志愿服务,不断扩大“草根组织”数量。通过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引导社会组织、社工人才、志愿者发挥各自优势,参与社区治理和服务,实现互联、互补、互促;建立“社工+义工”的“两工”互动机制,依托社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整合志愿服务资源,凝聚社区治理合力,健全志愿者招募、注册、联系和志愿服务登记制度,通过“社工带义工”的方式,对志愿者开展经常性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引导志愿者和社工参与社会组织开展的专业服务,形成了“社工引领志愿者开展服务、志愿者协助社工改善服务”的工作局面。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使南关区的社会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截止到2016年末,南关区共注册登记各类社会组织203个,其中社会团体15个、社会服务机构188个。登记备案的“草根型”社区社会组织达462个,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13.3个。在南关区首届“公益创投”活动中,共有41个社会组织承接了创投项目52个,热心公益事业的企业累计捐赠创投资金200余万元,受益群众达5万多人。社会组织的长足发展,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多元化服务需要,弥补了政府在庞杂繁重的公共服务领域中的不足,对南关区的社会服务治理及各项事业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举足轻重的作用。

  如今,南关区已基本形成了“社区发现需求、社会组织开发项目、社工提供专业服务、政府予以财力保障”的社会治理模式。下一步,南关区将站在更高的起点,砥砺前行,锐意进取,不断开创社会治理新格局,为建设幸福南关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