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博物院最后一批文物搬进新家 4月试运行
最后的文物出门 新文化报记者 孙立国 摄
文物“搬家”警察全程保护 新文化记者 孙立国 摄
17日, 吉林 省博物院最后一批200箱文物搬进新家——位于 长春 市永顺路与梧桐街交会处附近的新址。
至此,12万件馆藏文物全部搬运完毕。新文化记者全程见证了文物押运的“绝密时刻”,并初探省博新馆文物库。
最后200箱文物搬离老馆
昨早7时许,省博老馆已进入繁忙状态。打着火的运输车、进进出出的拖车、有条不紊的工作人员……当最后一批200箱文物从老馆库房搬离,在新馆库房落地,历经15年岁月的老馆舍将彻底退出省博舞台。
老馆的文物库,位于地下一层,面积约800平方米,按文物种类分为8个库房,“现在的馆舍是2000年建设完毕的,我们2001年从伪满皇宫博物院搬迁进来时,搬运的馆藏文物是6万多件,15年间,数量不断增加,现有的文物库已经满足不了馆藏需求,由于放不下,经常出现同一类文物被分散存放的情况。”省博物院副院长唐音说,老馆建设之初并没有按要求专门设计,给保管工作带来不便。
出动两辆警车、8名干警押运
剩下的所有文物,都已经打包装箱完毕。几位文物库房保管员清点完出库箱数,总共200箱。负责搬运的是专门为博物馆文物打包搬迁服务的保昌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团队负责人武旺华说,他们派出10名人员给文物进行专业打包,这次搬运总共派出16人全程操作,“运输车辆也是专门的空调货车,车厢内有气垫和尾板,半自动装卸货。”在装车时,采取“下重上轻”的原则,“石器、铁器放在下层,陶器、瓷器以及修复过的文物放在上层。”
每箱文物,都有指定的保管员负责跟踪,装车后,上锁,贴上封条。负责本次押运工作的是长春市公安局经济文化保卫支队,副支队长刘耀萍说,在文物的搬迁运输前,支队根据文物运输时间、路线、车距等,制定了详细的押运方案,出动两辆警车、8名干警全程押运。
上午10点,文物运输车启程,向新馆进发,两辆警车一前一后,文物运输车在中间,警车上除了配备干警外,还有1名省博物院警务室人员,文物运输货车上,除了有副院长唐音、藏品保管部负责人、指定保管员,还配有1名省博物院院保卫科人员。昨日11点,文物运输车抵达新馆文物库门外,保管员核验运输车车锁封条后,开启门锁,核对入库箱数,搬运团队卸车,将文物由拖车推进库房。
■揭秘
新馆文物库
6名负责人
同时到场签字方可进入
由于12万件文物都已进入库房,其他工作人员以及记者只能进入到文物库大厅,不许再进入分类库房。“文物库的每道门钥匙,都由专门负责人保管,想进入文物库需负责人分别签字后,逐个打开门,总体需6个负责人同时在场,才可进入。”保管部副主任钱芳透露,每个库房里都有24小时监控设备,有老鼠经过都会触发报警系统。
钱芳说,新馆文物库总面积3700平方米,有16个库房,按照种类进行分类,里面都安装了恒温恒湿系统以及防紫外线灯。“文物的存放,需具备专门的环境,比如纸制、丝制品,十分容易腐蚀,所以最需要格外注意,温度要常年控制在16℃~18℃,湿度40%~50%。”此外,每件文物都有专业柜与囊匣存放。
省博物院院长李刚说,“镇馆之宝”也在此次搬运之列,包括举世闻名的书画苏轼《二赋》、法界源流图以及宋代的青瓷贯耳瓶等,都已在库房中待拆。“最后摆放上架,10多个保管员一同连续工作,大约还需两个多月时间。”他说,争取在春节之后让文物展品进柜,调整之前的布展,预计4月试运行,5月正式开馆。 新文化记者 赵实
文物搬家
2014年年底
开始制定搬迁计划
2015年7月
文物开始打包
2015年11月9日
吉林省博物院原址全面闭馆
2015年12月27日
文物开始运输
2016年1月17日
文物搬运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