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吉林省沙化土地逐步逆转变成农田守护者

02.06.2016  13:53
  5月25日,记者在吉林省政府向国家“十二五”防沙治沙目标责任期末综合考核组汇报的工作会议上了解到,吉林省“十二五”以来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面积17.5万公顷,超额完成了国家林业局与省政府签订的16.1万公顷沙地治理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效。

  吉林省是全国防沙治沙的重点省份之一。吉林省沙区主要分布于中西部的白城、松原地区和四平、长春市的部分县(市、区)。这一区域是科尔沁沙地、嫩江沙地和苏打盐碱地的重要分布区,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是全省主要的风沙源区。

  “十二五”期间,吉林省统筹兼顾,用重点工程推进防沙治沙工作。发挥三北工程的主体作用,大力实施三北五期工程,重点向防沙治沙倾斜,“十二五”期间完成三北工程人工造林132万亩,封山育林88.5万亩;推进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和造林补贴试点,重点开展沙化耕地还林、宜林荒山荒地造林和封山育林工作,完成造林育林13.7万公顷;稳步推进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完成农防林更新改造1.1万公顷,新增加农田防护林2140公顷;大力实施清收还林行动,已清收林地50多万公顷,还林20多万公顷;启动实施了绿化美化村屯行动,完成示范村屯6800个。

  吉林省落实责任﹑加强管理﹑创新机制﹑应用科技,加快防沙治沙进程。吉林省人大决定开展的第二个十年绿化美化吉林大地活动,把防沙治沙作为重要内容,层层签订了责任状。省政府、省人大、省政协和林业厅定期组织绿化和防沙工作的视察督导。在沙区进行了樟子松、红松、黑松等针叶树种的引种试验,引进沙枣、枸杞、扁杏、柽柳、沙棘等灌木经济林树种,改变了沙区造林树种单一、品种较差的状况。在防沙治沙的投入机制上,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先后在白城和四平市开展了募集社会资金活动,募集资金6000多万元。在激励机制上,完善落实“谁造谁有,谁经营谁受益”等各项优惠政策,把防沙治沙与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目前,沙区已发展林业专业户3000多户,育苗专业户1000多户,年纯收入达2亿多元。

  吉林省的防沙治沙工作,有效增加了林草植被,改善了生态环境。2014年吉林省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表明,吉林省沙化土地治理大于破坏,继续保持逐渐缩小的态势,实现了整体稳定,逐步逆转。沙化土地比2009年减少3566公顷,年均减少713.2公顷。中西部农田防护林防沙效果明显,使吉林省黑土地得到有效庇护,确保了吉林省农业的稳产增收。“没有中西部的林业就没有中西部的农业”已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

  培育了绿色产业,活跃了地方经济。吉林省沙区的经济林面积达11万公顷,年产值14亿元。吉林省开展的农防林更新改造,共采伐林木200多万立方米,农民现金收入13亿多元,对县域经济产生了强大的拉动作用。依托林地、沙地和湿地资源优势的种植、养殖、旅游等绿色产业不断发展。

  美化了人居环境,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从2009年起,吉林省就启动了“绿化美化村屯,共建绿色家园”行动,每年扶持2000个村屯进行高标准绿化美化试点,示范带动全省农村防沙治沙和绿化美化,打造了一大批绿化精品村屯,有效改善了农村的环境面貌。(记者  于中涛  通讯员  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