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出动力 转型出活力

23.12.2014  02:49

围绕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部署,省委、省政府抓住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机遇,站高望远,战略谋划,着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振兴发展战略布局。省委书记巴音朝鲁提出:“继续推进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全力推进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建设,扎实推进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形成各具特色、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冬日的吉林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载着2700万吉林人民的梦想与希望,一幅新的壮丽画卷,正在这无限的北国风光中全景描绘。

审视全省,中部经济总量占全省比例大,人口多,在全省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然而,一个现实不容忽视。中部虽有优势,但产业布局不尽合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提升,改革任务依然繁重。

研判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中央提出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吉林省怎么办?

聚焦中部,作为我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创新转型成为当务之急、发展之要。

带着强烈的紧迫感和机遇意识,中部认真贯彻省委部署,积极研究谋划,拉开了新一轮创新转型发展的大幕。

把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推动转型发展

作为中部核心城市,省会长春在全省创新转型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落实全省战略,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高广滨向全市发出总动员:“全力落实好建设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任务,发挥引领作用,主动作为,率先突破。

曾经,一业独大的长春有过这样的症结:“一汽打喷嚏,长春就感冒”。仅以汽车为支柱,让这个中部发展的领头羊吃尽了产业波动带来的苦头。

国家振兴东北战略的实施,让长春一步步走出“东北现象”。通过工业和服务业双拉动增长,做大汽车、轨道客车、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长春逐步形成了多元支撑、多业并举的良好格局。

调整之中,长春的整车产能稳步扩增,零部件配套产业快速跟进;大成、皓月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享誉全国,走进海外市场;轨道客车走出国门,驶向世界。告别“一业独大”的长春,成为汽车制造、轨道装备制造两大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服务业产值更是撑起全市GDP的“半壁江山”。

作为我省的第二大城市,北国江城吉林市同样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作为主攻方向,依托吉化等大企业的原料优势和市场空间,加快老旧生产装置和产品升级改造,让一批老工业企业焕发了生机。

走进吉林市金珠工业区晨鸣纸业抄纸车间,轻涂纸欢快地在卷轴上“飞舞”。总经理助理郭钦彦告诉记者:“企业重组初期没有一分钱赢利,是哈达湾老工业区的整体搬迁改造给企业带来了生机。新厂今年4月份正式生产,每月有1000万元的利润。”郭钦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从哈达湾搬到金珠工业新区,企业得到22亿元的置换土地和搬迁费用,解决了50%的新厂建设资金,短短三年新厂便投产了。新厂工艺设计先进,流程简约,大大降低了成本。

晨鸣纸业只是吉林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同步推进的新材料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信息技术产业,也大大拉长了这座化工城的产业链。

谈起转型发展,四平市东风机械装备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华说颇有感触。“当年大量产品积压,企业差点关门。转型重组后,我们成为全国行业内唯一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产品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几年来,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四平市走出一条新的装备制造业崛起之路 , 全市170户装备制造规上企业,年产值上升到400亿元左右。

辽源是依托煤炭资源发展起来的工业城市,也是典型的资源枯竭转型城市,200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首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城市之一。近年来,他们围绕加快推进经济转型,不断深化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接续替代产业,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实现了产业优势再造。培育生成高精铝加工、新能源、纺织袜业、医药健康、建筑塔机、汽车零部件、钢铁铸造、软件8大产业集群,占全部工业比重60.5%。

把创新驱动作为根本动力,政企携手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吉林省科技资源丰富,但却很少在本地转化为生产力。对此,省委、省政府有着清醒的认识:正处在振兴发展爬坡期、结构调整攻坚期、社会建设转型期的吉林,加快转型升级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创新。

担当全省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重任,长春市积极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加快了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步伐。

在今年7月举行长春国际汽车博览会上,本土企业“天火”公司展出的一款造型新颖的三轮机车引了众多目光。

就在一年前,这家以工业产品设计为主的企业遇到了资金难题。危难之时,长春新兴产业投资公司伸出了援助之手。借助500万元的债券投资,企业的新产品研发顺利实施,逐步走出困境。

正是长春市政府设立的“政产学研用金介”协同创新平台,解决了一批像“天火”公司这样企业的融资难题,让更多的科技成果实现了就地转化。

协同创新机制为长春培育出一大批和“天火”一样的科技创新型“小巨人”企业。仅有130人的长春希迈气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三年便实现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截至2013年底,全市产值超过3000万元的创新型“小巨人”企业已经达到282户。

依托特有的科教文化优势,长春有效破解了科技成果难以与市场对接、金融机构难以与需求企业对接的问题。东北师大药物基因和蛋白筛选国家工程实验室,主要从事成药基因、蛋白和中药成分筛选,同时还有一个身份——长春市生物产业基地药物筛选平台,常年为本地3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支撑。在长春,类似的1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基本都对外开放,成为企业创新的源动力。

为加快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吉林市设立了1.2亿元的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仅今年一季度,便有首批666个项目获得2746.1万元支持。 (下转第三版) 创新出动力 转型出活力(上接第一版)

正是因为有专项支持,吉林碳谷碳纤维有限公司在短短几年内就实现了从实验室到全国规模最大碳纤维原丝生产基地的跨越。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公司成立以来,已经得到了3000多万元国家、省、市科技发展基金的支持”。

目前,吉林市已扶植起精细化工等9个产业集群,促成产学研合作项目10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16项。

四平市从2010年开始着手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4年辛苦不寻常,四平装备制造“示范基地”终于实至名归。通过科技创新,一批企业成为全国行业的佼佼者。巨元换热器公司董事长赵国宏告诉记者:“今年,我们要把24项专利技术应用到产品上。公司自主研发的80余种换热器,已成为大亚湾核电站、宝钢、中石化、LG等国内外大客户的热门产品。

辽源市通过实施“智慧城市”建设,为产业转型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为了给落户辽源的各家企业创造更好的氛围和环境,今年年初,辽源科技智慧产业园正式投入使用。在产业化、集群化效益的吸引下,园区已有13家实体入驻企业,以及10家虚拟入园企业。这些企业的项目多数涉及大数据平台、电子商务和智慧社区服务等领域,为市民生活提供智能化服务。

把投资拉动作为重要手段,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发展活力和后劲

发展,最终还要靠项目支撑。

谋划推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长春紧盯国家“一带一路”、振兴东北等大的政策导向,把招商目光放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上。截至目前,长春今年已谋划重大项目1149个,为全省稳增长、调结构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在全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的战略部署下,长春市以加快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为抓手,着力简政放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点燃了全民创业热情。目前,全市已新增注册市场主体85053户,新登记私营企业19873户,仅今年上半年增量就超过去年全年增量。

四平市把投资拉动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从2009年项目建设“节点式”起步到现在,全市已有298个具有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总投资达1299亿元。目前已有195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为四平在哈大经济大动脉上强势隆起奠定了基础。

辽源市围绕产业发展、社会建设、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和农业农村这五大领域,近年来共谋划了219个应用项目,计划投资184亿元。截至目前,已有60个项目启动实施。

把开发开放作为重要途径,提高经济外向度,让中部走向全国,接轨世界

纵贯东西,通达南北,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捷的交通,为中部地区走向世界搭建起广阔舞台。

11月15日、21日,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先后下发文件,长春兴隆综合保税区获批国际小包集中收寄点和长春出口俄罗斯航空函件总包直封邮路的资质,标志着我省具备了开展对俄罗斯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出口业务的基础条件。11月28日,首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货物入库,顺利实现货物通关。

兴隆综合保税区的建设,为长春、为全省搭建起对外开放的又一大平台。

在推进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建设过程中,长春全力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长吉图开发开放战略机遇,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全面加快兴隆保税区、空港开发区、东北亚国际物流集散枢纽中心建设,全省开发开放平台不断完善提升。

发展外向型经济,产业链合作同样是有效途径。吉林市通过支持本地企业与德国巴斯夫、林德、美国杜邦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合作,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品牌化建设,进一步拉长了化工产业链。

把城市做大、规划做大、产业做大、人口做多、商贸流通做活,四平市努力打造吉林、黑龙江的南大门,向南开放的桥头堡,连接沈阳和长春两大都市圈的桥梁和纽带,扩大开放。

创新生动力,转型出活力。新一轮振兴号角已经吹响,向着东、中、西三大板块各具特色、良性互动的美好图景,吉林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