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离“新市民”还有多远
城市里众多的就业机会、良好的生活环境、先进的教育体系、发达的医疗水平是很多农民工所向往的。为此,他们离开家乡到城市里工作,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变身成为“城里人”。当他们真正想要融入城市的时候,却发现作为一个外乡人,要真正成为“新市民”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记者采访了几个农民工,了解他们进城工作、生活状态,感受农民工在城市付出的努力,倾听他们的渴望与心声。同时也请到了省新农村热线专家王丽文。
王玉梅:城市里的钱不好赚
“我们村里年纪差不多的女孩子基本都出来打工,在家里干农活的很少了。”现在农村地里的活也不多,光靠地一年也剩不下几个钱,出来打工一个月怎么也能赚3000多元。
王玉梅来到城市后做过饭店服务员、美容师、收银员等,但都没干长。虽然跳槽频繁,但王玉梅也没想过回农村,城市环境让她留恋,感觉留在这里“会有发展前途”。现在,她在一家啤酒公司做促销,“这个工作虽然累,但只要多干就能多赚钱。”
有的时候找不到顺心的工作,王玉梅也不想回家,“有点能耐的都不指着家里那点地。”对于未来,她并没有考虑太多,“先打工攒点钱,以后自已做生意。”
王丽文:从农民工自身来看,提高个人素质,制定职业规划,大力提升农民工自身人力资本,是实现城市融入的有效途径。农民工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职业技能普遍不强,甚至大部分不具备职业技能,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务工人员首先要改变思想,不应只想赚快钱而频繁更换工作,而应踏踏实实地学好技术,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有更多的工作机会。”
高福祥:社交圈就是老乡会
高福祥今年22岁,跟着叔叔从黑龙江来长春打工已经3年多,和父辈们农闲时出来打工,赚了钱再回家不同,小高基本上长年在城市中打工,只有每年春节才回家。“回到家里也没有什么事儿,天天打牌还不如出来打工赚钱呢,现在挺适应城里生活的。”
“要是能留下,当然想在城市里生活。”小高笑了笑,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他也有自己的梦想,虽然给瓦匠当小工,但好的时候一个月也能能赚4000多元。
“最大的愿望是能在城里找个女朋友”。说到这个事儿,小高有些腼腆。“如果不出来打工,我这个年纪在村里已经当爸爸啦。”小高想在城里找一个女朋友,以后两个人一起在城里生活。他说,“现在的朋友基本上都是老乡,圈子太小,不容易找到朋友。”
王丽文: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婚姻直接影响到新生代农民工幸福感的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在情感、婚姻方面的合理诉求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回应。现在的社区、媒体以及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组织,都在积极为城市剩男剩女架“鹊桥”,可以发挥他们的力量为农民工提供帮助,为他们与异性认识、交往创造更多的条件和机会。
王亮:最大担心是房子
“有了家,就可以慢慢融入这个城市。”。王亮目前在一家饭店做厨师,他说:“我想把家安在城里,虽然我和妻子每月收入8000多元,但孩子上幼儿园得花钱,生病了得花钱,一年根本攒不下多少钱。现在房价太高,这几年买房是不大可能,将来攒点钱看能不能买上房,再考虑安家的事情。”
王亮在一家饭店已经干了5年,不过他并不感觉自己过得很安稳,“生意这个事情说不好的,可能明天我就得重新找工作呢。”他说,“城市里好是好,但是消费水平太高了,现在攒的这些钱不敢乱花的。”
租房子会感觉是这个城市里的过客,生活的压力有时也会令他烦恼,王亮有时候就和媳妇说,“实在不行就回家算了,存的钱自己也够开个小饭店了。”虽然经常这样说,但他一次也没有付诸行动,却总是留意周边的房价,看看是否有适合自己的二手房。
王丽文:在城市里安个家是很多进城务工人员的梦想。在大城市里买房要量力而行,毕竟高企的房价不是大多数进城务工人员可以接受的。而利用自已多年在城市打拼的经验和积累的资金,先返乡创业会更容易成功,用这种迂回的方式迁入城市压力会小一些。
黄俊平:孩子教育是大事
黄俊平来长春近10个年头了,最早到长春的时候,他在工地给人打下手,“那时候最累,什么活都干,最后要工钱还费劲。”
他说,“当时我媳妇就在工地做饭,两个人吃住都在工地,钱是一分一分攒出来的。”
“从小我们家里孩子多地少,一直过的是穷日子,我只读过小学就辍学了”,黄俊平说,“不想让我的孩子和我一样过苦日子,希望他能在城里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工地打工几年后凑了一些钱,他把孩子也接了过来,“孩子现在上幼儿园,马上就要入学了。”黄俊平说,“现在有些担心,我和她妈妈都很忙,几乎没有正点回家的时候,顾不上孩子。”
王丽文:不要把孩子再变成城市里的留守儿童,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和教育孩子。家长不能把孩子交给学校就了事,忽略自己的教育责任。国家近年来采取各项措施保障农民工子女入学,但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发展至关重要。缺乏父母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