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的“印钞机”——辽源市决战四季度之“三农”故事篇
12月4日,撒了3天欢儿的小雪收了脚步。在皑皑白雪掩映下,东辽县白泉镇德忠村农业科技园一栋栋连成片的温室大棚整齐、壮观地展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掀开棉门帘,大棚里是春的世界。满棚的翠绿中,着一身红衣的主人王满昌在长势良好、郁郁葱葱的生菜地里忙活着,如跳动的一团火。“马上就可以上市了。看现在的行情能卖三四块钱一斤,估摸这一茬生菜能出6000多块钱。”说起就要到手的收获,王满昌脸上的笑容很是灿烂。“搞温室大棚,俺家一年有10万块钱进项。现在,光俺村在科技园的大棚就有117栋,面积达12万平方米,一年能产1200吨蔬菜,产值460多万元。照这样速度下去,俺们说不上得富裕成什么样呢。”
就在王满昌在愉悦的劳动中憧憬着她的富裕梦时,位于龙山区寿山镇永治村的正旭食用菌种植合作社也正忙得热火朝天,采摘香菇、验等、包装、下单、物流。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现在年可生产香菇4000吨,其中一大部分出口到韩国。合作社采用“公司+基地+产地”的经营模式,带动了周边广大农户致富增收。
辽源市农委的统计报告中显示,2015年,全市园艺特产业产值12.8亿元,同比增长0.05%,棚室蔬菜播种面积2.7万亩,产值3亿元,食用菌生产规模690万袋,产值4822万元。
延伸阅读:
辽源市的设施农业发展,从最初的零散几栋土大棚到现在连成片的标准大棚,再到现代化智能联栋温室,由单一蔬菜品种栽植,发展到多样化农作物种植,表明辽源市设施农业正向更高标准发展,更接近农业现代化要求。
在农村,有一亩地一栋棚的说法,意思就是一栋大棚刚好占用一亩地。但,同是一亩地的面积,产出的效益却是天壤之别。蔬菜类一栋大棚是一亩地收入的4至5倍,如果是菌类,可高达15至20倍。当前,农业生产成本攀高,资源环境对农业生产有了新要求。现代化种植园区的建立,可将有限的资金、现代化的生产设施、高效率的管理模式集中投入到园区生产中,实现高效管理和规模化生产,还可以积极发挥企业的引领和杠杆作用,促进设施农业集约化、现代化发展。
另外,辽源市的大棚经营也由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转向众多农户联合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方式。分散经营劳动力成本高、资源利用率低、机械化程度低。合作社既实现了经济互助、信息共享、效益共赢、责任共担,又充分发挥了产业集聚所具有的节约成本、促进创新、刺激经济增长的效应,提高了农业基本设施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棚膜经济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民朋友创业的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