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生“金”——扶余市新万发镇掠影

01.06.2015  11:03

      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大的经济效益?笔者在扶余市新万发镇发现,特色农业为这里的农民打开了致富大门。

      从松原市区向扶余行驶60公里,刚进入新万发镇地界,公路右侧的一排排超大的大棚格外引人注目。这里就是2014年该镇万发村农民合作建起的棚扣葡萄合作社。

      进入棚内没有一分钟,高达34℃的室温便让笔者大汗淋漓。一棵棵不足1米高、绿叶初绽的葡萄苗整齐地栽满整栋大棚,中间是已经放叶的瓜苗。

      “这得什么时候能结葡萄?”棚主人常洪波指着一株葡萄苗说,现在已经坐果了,7月就能上市,比咱们室外的葡萄要早近一个月。这葡萄苗是从山东引进的新品种,不爬蔓,高度限制在1.2米以下,像茄子秧一样生长,特别适合大棚种植。

      “一年能产出多少效益?”老常给笔者算了一笔账:一栋大棚可栽植5000余株葡萄苗,每株苗年平均可稳产1公斤葡萄,1公斤可卖16元左右,加上棚内套种的1600棵香瓜苗,一栋棚可毛收入10万元,明年盛果期收入会更高。

      “建这样一栋大棚得投入不少钱吧?”听笔者一问,老常答道:“这些大棚都是合作社社长梁庆威自己筹钱建的,我们个人投入很少,梁庆威说等我们见回头钱后再还给他。

      “还有这样的好事?”笔者追问下,合作社副社长崔利向笔者介绍了合作社成立的来龙去脉。

      原来,新万发镇万发村的土质特别适合种植葡萄,村里的20多公顷庭院葡萄每年可为村民增收百万元。前年,村党支部书记梁庆威参加了扶余市组织的到山东省考察学习活动,了解到一个占地一亩多的葡萄大棚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钱的情况后,就想到了家乡的土质,这样得天独厚的天然条件焉有不利用的道理?考察回来,梁庆威就决定在村里以种植葡萄为主成立农业合作社。他动员农民入社,然后跑征地、跑贷款,几经波折,2014年4月,梁庆威拿着筹来的300多万元钱,建起了43栋、占地12公顷的高标准葡萄大棚基地。葡萄苗都是从山东引进的,早红提、黑无核、高墨,现都已坐果,全部施农家肥。

      离开常洪波的葡萄大棚,笔者又来到另一个特色农业种植区——在距镇北20公里的集厂村。这个村人多地少,村民们也因地制宜地搞起了特色农业——百公顷青蒜复种项目。

      眼下正值青蒜种植时节,向田野里远望,随处都可看到农民扎堆劳动的场景。百公顷青蒜种植分散在集厂村和相邻的苇塘村、四平村。集厂村丁海军是全村公认的庄稼能手,种了多年青蒜的他早已成为村民的致富带头人。在他家的地里,18名头戴围巾的妇女正拎着柳条筐蹲在地里栽蒜。“现在正是栽蒜的好时节,农时不等人,所以得抓紧。这些人都是我雇的,按小时记钱,一小时10元钱。她们都是早上六七点钟来,干到晚上五六点钟,中午把饭送到地头。”丁海军说。

      “现在栽的蒜,7月份就可上市,然后再复种萝卜或白菜。”丁海军介绍着,他说想让笔者多帮他宣传宣传。

      丁海军介绍,自己所住的集厂村和周边村耕地普遍少,土地种啥更挣钱是大家共同的愿望,前几年青蒜在这里被少数村民种植成功后,许多村民都拿出几亩地进行试种,面积不断扩大,目前已达到100余公顷,收入都不错。

      “一公顷能收入多少钱?”看到笔者十分关注这个问题,丁海军详细地算了一笔账:一公顷青蒜可出40万头蒜,如果按每头蒜0.12元算,一公顷可收入近5万元,复种萝卜后,还可以收入1.8万元。

      丁海军种蒜,也研究蒜,因为要摸清蒜的销路。他说,蒜是南北通吃的食品,不但是好调料,还是很好的养生保健品。他们的青蒜和成蒜基本都供应松原市及周边的市场,商家都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