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过山头满目生机——访临江市天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树波
汽车一过临江市苇沙河镇错草村,便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向上爬行,秋风萧瑟,黄叶遍地。行过七八公里,汽车跃上山顶,沟深林密的天湖沟映入眼帘。池塘里,一群大鹅悠然自得地嬉戏着;山坡上,一群群鸡在林间啄食。拐过山头,一幅绝妙的画卷展现在眼前。近百头体态修长、健壮黝黑的山猪或坐或卧,悠闲自在地享受着秋天的阳光。突然,树叶沙沙作响,一头母猪带领5头小猪从山坡下窜了出来。小猪一边奔跑着,一边甩动着尾巴。
临江市天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魏树波告诉记者,天湖沟占地300公顷,森林资源丰富。最高海拔700多米,山坡陡峭,落差达400多米。鸡、鹅和山猪在这里自然生长,天天爬山越岭,从不打针吃药,是最健康的绿色产品。
艰难的创业之路
魏树波就是天湖沟本地人,今年41岁,个子不高,精力充沛。由于长年在室外劳作,所以脸庞黝黑。说起创业过程,他的感触颇多。1993年,他以586分的高考成绩被东北电力学院录取。当时,姐姐在读大学,妹妹刚上高中。家里贫寒,根本供不起他上大学的费用。面对此情此景,他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上大学的机会,坚信“男人总会找到出路”这一想法踏入了社会。
一开始,由于没有技术,魏树波只能在建筑工地做小工。小工的工资不高,他就琢磨,哪个行当工资高一些。于是,他当送水工、开车、贩卖黄豆等,只要有钱赚,他就不辞辛劳地去做。2000年,他瞅准机会,做了一笔大豆期货生意,净赚150万元。
不用为吃喝忙碌了,魏树波却犯起了愁。他说自己是个劳碌命,不能闲着。200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使他萌生了回家乡植树造林、发展生态种植的念头。说干就干,当年他就放弃了城市户口,回乡创业。当时,天湖沟不通车,没有水、电,荒山荒坡满目皆是。但他不气馁,没有路,自己开;没有水电,自己拉。在土坯房里,一住就是三年。三年时间里,栽植红松30万株。如今,苍翠的松树如同卫士一样挺立在山坡上,明年就能够结松塔了。
“逼”出来的生态养殖
说起养殖长白山森林黑猪,魏树波笑着说是被“逼上梁山”的。长白山林区是野猪横行的地盘,尤其是一到秋天,一群野猪一夜之间就能毁掉100多亩庄稼,损失巨大。他也一直为这事发愁,却没有什么好办法。
2005年,魏树波被推荐到吉林农业大学脱产学习。4年里,他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自己的亲身实践融会贯通,同时,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2009年毕业后,他就又开始琢磨野猪祸害庄稼这件事。在专家的指导下,他决定用“以猪制猪”这一招。于是,他引进了一头松辽黑猪做种猪,与当地的母野猪进行交配,生出第一代杂交品种。没想到竟大获成功,母野猪产下的猪崽大部分都回到父亲的身边。通过驯化,在当地长久居住下来。如今,满山的黑猪已有300多头,每年可出栏三茬近1000头。由于喂猪的玉米都是就地取材,不含农药化肥。再加上黑猪都是散养的,成天在山林里溜达,渴了就喝山泉水,自然生长,而且生长周期在14至18个月,所以体质强健,肌肉弹力好,肉质紧密,香味醇正。一经推出便大受好评。即使价格高,一头猪售价近万元,前来购买的用户也络绎不绝,每年产值七八百万元。
看到如此景象,魏树波一发不可收。一边扩大黑猪的种群,一边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利用地下涌泉,建池塘养了500只大鹅。利用废旧房屋养了两万只鸡,平时在山林间觅食,并种植40亩五味子作鸡饲料,也极受好评。
谈及未来的打算,魏树波满含深情地说,我的生态种植、养殖模式是可以复制的,在周边的山林里都可以进行。只要周边农户同意,就可以一起干,共同致富。到那时,我就可以建加工厂、冷库,能够带动全村、甚至是全镇的人致富,也能够为经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