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厅经责中心三室:关于对企业财务舞弊问题审计的几点思考
现代对于企业财务舞弊分析研究常用理论为财务舞弊三角理论。美国注册舞弊审核师协会的创始人史蒂文阿伯雷齐特认为,企业舞弊的产生是由压力、机会和自我合理化三要素组成的,三个要素缺少其中任意一项都不可能真正形成企业的舞弊,这就是企业舞弊三角论。压力要素是企业舞弊者的行为动机。刺激个人为其自身利益而进行企业舞弊的压力,大体上可分为经济压力、恶癖的压力、与工作相关的压力和其他压力。机会要素是进行企业舞弊又能掩盖起来不被发现或能逃避惩罚的时机,主要包括缺乏相应的内控制度,无法判断工作的质量,缺乏惩罚措施,信息不对称,能力不足和审计制度不健全。最后一个因素是自我合理化(借口),就是指企业舞弊者必须找到某个理由,是企业舞弊行为与其本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相吻合,无论这一解释本身是否合理,三个要素之间彼此是两两相互作用的,缺一不可。
而对于企业财务舞弊常见手段包括以下几种:
一是主管人员的违规操作。企业主管人员在有意或者无意的情况下,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及内部制度的相关规定,越权进行审批项目或者下达一些经济决策,致使企业的资产流失和收益受损。
二是人为调整账目的金额。企业管理人员利用会计估计的主观评价差异,人为调整一些会计科目,从而调整财务报表中一些数据,达到美化对外财务报表数据的目的。
三是项目执行存在的漏洞。缺乏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跟踪监督和管理,导致一些项目的执行在与当初签署合作意识时发生偏差、不具备继续履行的条件下,仍然被执行,最终造成企业资产的流失和收益受损。
四是内部管理控制不健全。企业在制定内部管理制度时考虑不全面,而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又缺乏针对发现的问题做出及时的调整和重新修订,导致一些制度设立逐渐脱离实际,失去了其对内部管理原有的约束性和存在的意义。
而企业财务舞弊最终可能导致的后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财务信息反映不完整失真。通过财务舞弊可以人为调整财务报表数据,导致财务数据的虚增或者虚减,从而影响财务报表所反映企业权益和收益的整体情况。这对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来说,大大降低了财务报表的可信度,也很容易令使用者对企业目前财务状况产生人为主导的错误理解。
二是企业资产流失及收益受损。通过财务舞弊可以因为企业管理者的不合理经营和决策而导致企业的经营不佳,决策失误,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企业管理者更倾向于个人利益得失,可能忽视企业的利益,最终导致企业的资产流失和收益受损。
三是影响企业对外公信和形象。通过财务舞弊问题的公开和披露都将对企业的公信力和形象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也将深深影响企业维持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识别企业财务舞弊时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
一是财务报表中近年波动较大的会计科目。比对企业近年财务报表数据,尤其关注资产,往来,收入和费用类科目,发现是否存在起伏波动较大的现象,如果存在,向企业征询原因,要求其提供相关证据,职业判断是否合理。
二是财务报表中是否存在反映矛盾的事实。比对企业相互有关联关系的科目,核查是否存在违反常识的矛盾现象。比如比对企业收入与费用和往来是否正向相关,如果存在负向相关的矛盾关系,向企业征询原因,要求其提供相关证据,职业判断是否合理。
三是财务报表中是否存在不合常规的调账。核查每年年初或者年末是否存在大额调账处理,进行相关截至测试,向企业征询调账原因,如有必要,延伸审查调账涉及的原记账凭证和相关资料,职业判断是否合理。
四是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是否合理。关注企业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使用方法的变更,比对新的和原有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方法会导致什么不同结果,对财务报表产生什么影响,向企业征询发生变更的原因,职业判断是否合理。
五是其他渠道获得和企业反映不符的信息。通过对企业外部关联方进行调查研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平台、和社会中介机构出具审计报告中提到的保留意见事项及强调的重大事项披露等其他渠道掌握了解企业业务规模和经营情况,与企业提供的财务数据和资料进行比对,判断与掌握的情况是否一致,发现问题要核实原因。
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压力越大,财务舞弊出现的机会概率就会提高,企业会借用表面看起来合理的理由来掩盖事实的真相,这就需要我们审计人员结合不同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发现问题。
(省厅经责中心三室 王晓龙 李庆孚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