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运3051.8公里的爱心 在另一个身体里跳动

06.07.2015  08:53

原标题:空运3051.8公里的爱心 在另一个身体里跳动 张存祥已进入术后恢复阶段还需渡过免疫排斥等关卡

 

很多人都在为姜爽筹钱,希望她好起来

家属一直在病房外守候,期盼着亲人继续享受生活

中国吉林网讯 昨日凌晨1时50分,当第二手术室的大门慢慢打开,主刀医生疲惫地从更衣室的大门走出来,笃定的眼神表述着手术非常成功,那颗来自3051.8公里外的心脏开始在张存祥的体内运转跳动,这个世界上又多了一个人存在,那位未曾谋面的同胞依然在用另外一种方式生活在世界上,那颗完整鲜活的心脏依然在跳动着,依然爱着所有爱他和他爱的人们,这是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生命延续。

器官捐献让生命的意义变得重大,每年我国至少有一百万人口需要器官移植,却只有万分之零点零三的人愿意捐献器官,也就是一亿个人中只有三个人进行器官捐献,然而,全国只有4700万人口的西班牙捐献比例达到百万分之三十四,两者相差一千倍。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我国无数位需要器官移植的同胞在痛苦的等待中死亡……

换“”成功 已进入术后恢复阶段

昨日凌晨1点50分,一颗来自广州的爱“”移植手术全部顺利结束,吉大一院心脏外科副主任医师马大实说,手术过程非常顺利,术后恢复正在顺利过渡中,其实在7月4日11点时已经完成心脏供受体全部接入工作,为了保证张存祥能有一个更好的心脏恢复过程,加了一个多小时的辅助,包括后期缝合等,所以在次日凌晨1点50分许手术过程全部完成,送到ICU病房。

经过一个晚上的术后辅助,张存祥目前整个生命体征稳定,内环境也基本稳定。马医师说,心脏外科手术比较特殊,手术是一方面,术后恢复也占很大一方面,尤其对于移植的患者,他有许多关卡要过,比如,免疫排斥、感染、内环境稳定、心功能恢复等,病人前期的工作做得非常顺利,手术也很成功,目前正在顺利康复之中。

让人欣喜的是,昨天上午,张存祥已经部分清醒,但是因为内环境还没有完全稳定,医生要根据其检查身体的各项指标进行调整,直到所有的生命体征稳定了,才能把镇定药停掉,患者脱离呼吸机,恢复自主神志和自主呼吸,预计这个时间最晚在今天早上。

术后需要渡过免疫排斥等关卡

一颗完整跳动的心脏从3000多公里外的广州飞运到长春,让一个即将死亡的生命得以延续,又让另一位濒临死亡的生命得以重生,这是多么神圣的轮回。一个心脏移植手术需要经过切割供体、运输、受体切割、再移植等过程,就目前来讲,我省心脏移植技术已经非常完善,手术成功率百分之百,术后恢复则非常重要。

马大实介绍说,心脏移植手术术后要有几关要过,最重要的就是免疫排斥反应,每一次手术医生都会预判结果,根据预判结果会有一些预防的治疗,术后24小时到48小时之内的超级排斥就要渡过,这个期限心脏有可能一复跳就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因为是异体器官,要给大量的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来抑制免疫排斥反应。

但是,就目前医学水平,供受体之间应该进行详尽的组织配型、血型配型及单独抗体等配型,相对来讲已经把超级排斥等因素控制住了,也就是说,超级排斥一般是没有的。

此外,术后的12小时到24小时是过渡期,这个期限患者会有一个体外循环术后并发症,会出现组织水肿、心功能会出现异常等症状,这是术后最急需处理的,还有患者内环境不稳定、感染几率比较高等,这些都是患者术后需要渡过的关卡。

家人感激医生 称对亲人也无非如此

在病房内,张存祥的二姐张秀芬难掩激动地说,在长春吉大一院的日子,让她非常感动,北京安贞医院的孟旭主任和吉大一院的马春野主任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照顾,让他们一家十分温暖,在弟弟生命垂危的这些日子里,他们所表现出的无私地关爱,对生命的不放弃不抛弃,让人心生敬佩。

回忆起得知有心脏供体时,张秀芬不能忘记当时的情景,“马春野主任都感动得哭了,说一定要救活,医院一定会全力以赴,他们就和自己的亲人一样,为人厚道,充满了安全感,对亲人也无非就这样了,这样的教授、专家,真应该歌颂、应该赞美。

相关链接>>

我国一亿人中

只有三人自愿捐献器官

一颗心的生命接力,救活了一位来自内蒙古在长春治疗的患者,让他重获生命,意义非常巨大。”吉大一院心脏外科主任医师马春野这样说,而面对整个器官捐献来讲,在国家人数基数较大,车祸死亡率也比较高的前提下,因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同意捐献器官的人却寥寥无几,无数位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在痛苦的等待中死亡。

昨天,记者荣幸地联系上了素有“光明使者”之称、为国内首部器官移植立法做了突出贡献的广州深圳市眼科医院角膜及眼表病区主任,眼库执行主任姚晓明医学博士,他推动了中国角膜捐献,是全世界久负盛名的斯里兰卡眼库国际唯一的医术顾问。

谈到目前我国器官捐献的现状,他表示,我国器官捐献和国外的差距非常大,需要移植的数量仅次于美国,但是捐献者却屈指可数。从我国2010年3月份启动人体捐献试点,到了2013年2月份,只有700人捐献,捐献的大器官只有1800多个,捐献数在前三是广东、浙江及湖南省。

而国外捐献最多的国家是西班牙,全国4700万人口,器官捐献者能达到百万分之三十四,就是一百万个居民有34人进行捐献,而我们国家却只有百万分之零点零三,就是一亿人中只有三个人捐献器官,整整相差一千倍。同样全世界久负盛名的斯里兰卡国际眼库,一个只有2000多万人口的国家,却向全世界捐献了将近7万个角膜。

姚晓明博士说,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需要器官移植的人有一百万,因为得不到器官,这其中大部分在等待中死亡,而能成功做器官移植的只有一万人,而这其中有大部分是亲人之间的捐献。

以肝脏为例,每年需要进行肝脏移植的是20万到30万,每年只有三到四千人成功做了肝脏移植,每年因为眼角膜发病而失明的有200多万,其中只有3000到5000的人得到移植。在2013年我国卫生部成立全国遗体捐献器官委员会。在天津市成立全国遗体捐献器官中心,但是情况相对依然非常严峻。

器官捐献的意义

在于对生命的敬重

器官捐献已经成为我国医学手术上面临的严峻问题,用马春野主任医师的话说,现在的器官移植手术技术已经非常纯熟,但是器官供体却成了挡在生命重生面前的绊脚石。拿心脏病终末期的病人来说,他们面对自己的亲人,面对这种残酷的等待,面临的是死亡,是非常痛苦的,内心承受着巨大压力和恐惧,唯一的希望就是盼到器官,但是因为传统观念,很多家属不同意将逝者器官捐献,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

人类社会逐渐走向文明,生命是无价的,人们在亲人已经离开人世的时候,应正确地理解和面对死亡,抛弃传统观念,同意捐献器官,这也是生命的延续,同时又使得另一个生命得以存活,这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姚晓明博士也说了一个让人深思的观点,捐献器官在发达国家或者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在中国却是让人感动的事情,如何让现在的感动变成以后的习以为常,这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要从小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告诉器官捐献的意义,目前深圳有些学校已经已经有相关举措,人都是向善的,今天的捐献也许就是明天生命的抢救,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单独生存,一点点精神的教导,才能让这个社会更加文明。(记者 张添怡/报道 赵毅亮/摄)

12岁女孩患红斑狼疮

只剩最后的希望

中国吉林网讯 李艳梅和姜发夫妻俩来自白城市农村,二人育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姜雪今年22岁,二女儿姜爽才12岁,学习很优秀,是夫妻俩的希望。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懂事的姜爽突然得了红斑狼疮,一家人四处求医问药,可始终没能治好,如今姜爽的生命进入倒计时,医生也都表示希望有奇迹发生,目前全村村民和热心人士都在为姜爽募捐。

李艳梅今年43岁,爱人姜发44岁,来自白城市通榆县苏东河乡农村。他们的大女儿刚刚嫁人,12岁的小女儿姜爽念小学五年级,学习很好,一直是夫妻俩的骄傲。李艳梅的家庭条件一般,日子过得平淡却很幸福。家里有一垧半农田,是家里全部的经济来源,大女儿出嫁后,三口人也还算过得去。

5月19日,小女儿姜爽在寄宿学校上课,发现身上多了许多小红点,李艳梅赶紧带着她去县城的医院检查,医生怀疑得了重大疾病。5月20日,李艳梅带着姜爽来到长春吉大一院,被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已经生命垂危。经过救治有所好转,但却时好时坏,主治医师告诉李艳梅,再用激素冲击最后一次,如果成功姜爽还有希望。

6月30日,长春市民张女士去给自己家的孩子看病,正好看到了邻床失声痛哭的李艳梅夫妻俩,张女士上前询问,得知姜爽的情况后,捐给李艳梅1000元钱。张女士告诉记者,姜爽病情严重,每天都要打免疫球蛋白8-10个,每个560元,还要打一些激素,所以医药费昂贵,她已尽自己的能力帮助李艳梅,也希望有人能伸出援手帮帮这一家人。

张女士说,她这几天一直在照顾姜爽,医生表示,现在姜爽的病情很不稳定,每天都要靠大量的药物维持,而肝肾也因为药物过多受损,应该尽早用激素再冲击一次,如果很成功,姜爽的病情会得到控制,如果还不成功,那只有等待奇迹的出现了。

然而,李艳梅说,现在他们已经治不起病了,由于姜爽的爷爷刚去世不久,花了不少钱。现在家里的1万多元积蓄早已花光,还欠了7万元的外债,夫妻二人已经无力承担接下来的高额费用,这次冲击的治疗费用也凑不到了。她整日只能以泪洗面,她告诉记者,她不忍心看着自己可爱的女儿在他们夫妻面前这样痛苦离去,但又没有能力救治。

目前姜爽所在的学校也在为她筹钱,热心人士也在帮忙,就连姜爽生活的村子里,村民们也都在积极帮她捐款。昨日,乡亲们拿着一个捐款清单来到医院看望姜爽,上面把每个人的捐款数额写得清清楚楚,有人捐20元、有人捐30元,还有人捐100元。看着这些爱心数字,李艳梅十分感动,她说,感谢好心人的帮忙,也希望女儿能够闯过去,希望奇迹发生。(记者 王秋月 实习生 李作楠 报道/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