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城镇化的“范家屯模式”
范家屯的城镇化,有自己的名,叫“全域城镇化”,意即“一个村不落的城镇化”。
范家屯镇党委书记赵龙举说,我们的全域城镇化,可以概括为“三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可以实现三个平衡:“土地、资金、人口”平衡。
聚焦“城镇化路径”设计“平洋模式”
能够集中体现范家屯全域城镇化思路的,是“平洋模式”。
平洋模式就是操作层面的三句话:整村搬迁;土地流转;宅基复耕。
整村搬迁。平洋村6个自然屯、537户、2055人,全部入住镇里新建的农民新型社区。此前,范家屯镇协调开发商,先垫资给农民建社区,让村民“上楼”。村民按原来住宅面积1:1置换,仓房等附属物按评估价进行货币补偿。村民自主选择房子的大小,想比以前大些的,增加的部分按每平方米2800元购买;想比以前小一点的,政府按照同样价位返钱。
土地流转。农民进城以后,土地流转给村集体统一耕种,每公顷1.3万元租金。村集体获得的种植收入大约在126万元左右,按照耕地的收益标准返还给村民。
宅基复耕。平洋村整村搬迁,共腾出宅基地84公顷,建设新型社区需3.5公顷,根据土地增减挂钩政策,余下的80.5公顷可转为建设用地指标。这些指标通过“招拍挂”方式出让后,预期收益3.36亿元左右,其中,1.5亿元用于建农民新居,还清开发商垫资;1.86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复耕后的土地也统一由集体经营,复垦的面积里除了农民的宅基地,还有公共用地,这一部分村集体收益,用作村民“上楼”后的物业费、管理费、卫生费和村集体提留积累。
范家屯镇大力推广“平洋模式”,各村因地制宜,各有招法,但不离“三集中”这个大框。
“三集中”也面临不少难题。比如,整村搬迁得先在城里购置住宅楼,这需要大量资金。钱从何来?能不能让农民不花钱就能住进楼房?对于自身财力极为有限的镇一级政府来说,靠财政显然不现实。怎么办?镇里想到了土地。范家屯镇处在环长经济带上,毗邻省会长春,区位优势得天独厚。对于寸土寸金的范家屯镇来说,土地就是资本。范家屯镇政府规划主导,由开发商先行垫资兴建社区,然后通过建设用地指标“招拍挂”,把获得的土地收益支付给开发商。
还有,建设用地指标从哪里来?范家屯镇充分利用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土地政策,通过宅基地、废弃地复垦,置换城市建设用地指标。
在范家屯镇新型农民社区——平洋社区,我们与正在聊天的“新型市民”唠起了家常。春节前才搬进社区楼房的王吉春老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如今再也不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了,冬天上厕所也不挨冻了,天天都能洗个热水澡。孩子们都去长春打工了,我没事就和老邻居们聊聊天,太幸福了,没想到后半生还成了城里人。”和王吉春老人一样,平洋村98.5%的村民都搬进平洋社区,而且是自己不用花钱就住上了楼房。
一个“点”通过城镇体系扩散到整个区域:范家屯镇目前正在推进香山村、十家子村、孟家村、铁南村的城镇化改造,香山村村民即将入住农民新型社区,十家子村年底前入住,孟家村、铁南村明年入住。
“平洋模式”也在不断被创新。十家子村根据实际选择了就地城镇化。十家子村位于硅谷大街一侧,十家子新型社区就在这里诞生了,一期工程6栋楼已竣工,二期马上启动,建成后农民就能全部住进楼了。其他事项与平洋村无异,土地流转、宅基复耕,村民得实惠。十家子村一组的康喜军说:“我家搬迁得了60多万元的补偿,我还要了一个80平方米的楼房,现在就等着搬家了。”
全域城镇化不断提升范家屯的品质和吸纳能力,吸引了很多长春人在这里买房安家。建养老城,针对的不仅是范家屯,还有长春周边的老年人;建大学城,长春工程学院落户,将增加上万名师生……
聚焦“城镇化支撑”大项目照亮一方天
“产与城,犹如鸟之两翼,互动才能共生。没有产业支撑的城市,不会有活力,更不会有后劲儿,城镇化也就失去了基础。”赵龙举说。
范家屯镇的新型城镇化格局,就是产与城互动,人与城唱和。
2012年以来,按照“春岭生态城、汽配产业城、长春卫星城”的特色发展规划定位,范家屯先后投资1400多万元,委托清华大学、哈工大、上海同济大学等国内知名规划设计单位,对范家屯镇《总体规划》、《控详规》、《城市设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等进行了全面修编,实现了“四规合一”。
一座城市的规划再好也只是纸上的东西,如何让纸上的东西变成真的东西,则是需要下硬功夫、使实劲的。
大项目建设需要土地,而“建设用地指标”是稀缺的“宝贝疙瘩”,不是想要就有的。范家屯解决的办法来自“平洋模式”的“宅基复耕”。镇里通过宅基地、废弃地复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500多公顷,可以满足全镇“十三五”期间所有项目建设用地的需求。
建设用地指标有了,范家屯镇便凭借毗邻长春的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发展汽车零部件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让“产业支撑”转化为真金白银。仅2015年,范家屯就签约落地27个项目,计划总投资141.94亿元。已经开工建设项目13个,计划投资总额46.64亿元,到位资金25.63亿元。
在这些落地项目中,有“接壤”一汽的工业设计、产品研发等高端服务业,有利用范家屯节点优势的物流业,有围绕“中国玉米之乡”的农产品收储加工、运输销售、品牌推广等新兴业态;有服务长春都市圈的养老基地、绿色有机食品供应基地;有独具魅力的新兴服务业,如温泉旅游度假项目、观光农业基地、休闲农业基地、体验农业基地等。
盘点范家屯这几年的大小项目,中国北方物流港堪称巨无霸。该项目计划投资200亿元,达产后年可实现税收16亿元。项目刚有动静,就吸引了投资商的关注:丹东港准备把内陆港建在园区内;普洛斯、威龙、传化物流、顺丰等都有意进驻;威龙、传化物流,准备把除沈阳外的东北地区布点建在园区内。
范家屯另一个重量级项目是地理信息产业园,计划总投资77亿元,是准国家级的高科技项目。目前项目选址已完成,9月开工建设,预计2020年建成。“地理信息产业园全国就有两家,一个在浙江,一个在陕西,第三家就归属于吉林省,选址就在范家屯。”范家屯镇副镇长孙学忠激动而又自豪地说。
汽车零部件产业是范家屯的支柱产业,自然是项目建设的核心。据统计,范家屯已落户现代化汽车零部件企业181家,其中,包括美国、日本、德国、西班牙、瑞士等国家和地区的13户外资企业,以及世界500强或行业500强。
产业支撑让范家屯的全域城镇化底气十足。2015年,范家屯镇地方级财政收入达4.5亿元,较2010年的7000万元增长了5倍多。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赵龙举说,城镇化归根结底是要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让城乡差距变为城乡一体。所以,我们的“全域城镇化”着重回答三个问题:农民从赖以生存的土地中剥离出来,他们的生活如何保障?他们的素质如何提升?进城后做些什么?
在平洋社区窦万华的新居,我们聊了起来,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他家5口人,有土地1.66公顷,原有两处农民住宅共约200平方米。2015年10月迁入用原住宅1:1面积置换的两处社区楼房,也是约200平方米,按市场价计算,仅此就增加财产性收入40万元;1.66公顷土地以每年每公顷1.3万元的保底价,流转给公主岭恒昌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可获益2.158万元;他家3口人在外打工,每年也可增加收入8万元左右。
窦万华家的情况具有代表性。通过这种置换,村里不少住在泥草房中的贫困户,一下子摆脱了贫困。
此外,全村84公顷的宅基地复耕后由村里统一经营,收入用于补贴村民入住新型社区的供热费、物业费等相关费用。
为解决进城农民就业问题,范家屯一手抓项目扩大就业,一手抓联络转移就业。他们在每个村都组建起“职业农民”队伍,同时启动“蓝领培训”工程,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素质问题。
平洋村有劳动力1150人,除常年在外打工的500人外,其余650人经土地流转也得到解放。镇里将他们分成4部分:职业农民50人,专门从事集体公司农业生产;200人到公主岭经济技术开发区打工;300人到一汽大众公司做保洁;100人在范家屯镇从事餐饮等服务行业。
从粘连的土地剥离出来,农民纷纷寻找“第二职业”。下午,采访刚结束,就看见一辆大客车停在了平洋社区门口,陆续走下来很多人。看着迷惑的记者,李国和说:“这是在长春打工的,每天上下班有‘专车’接送,一个人一个月能挣3000元左右。”
城镇化解放了农民,让农民有了第二次“就业”的机会。有这样一组数据很说明问题:目前全镇13万人口中,承接长春外溢人口和产业工人约2.1万人,吸纳周边乡镇地区人口约3.5万人。已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69150人,其中,异地转移就业32920人,主要分布在长春一汽大众等规模企业、各大百货商场、个体服务业、绿化保洁等领域;就地就近转移就业36421人,主要分布在公主岭经济开发区150余家企业15000多人,其余劳动人口主要从业于镇辖及周边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