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彰显伟大 吉林好人·最美职工的感人故事

26.04.2016  10:11

   工人创新打造中国高铁

  ——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轨道车辆装调工罗昭强

  罗昭强,1972年出生,曾是中车长客股份公司维修电工,因工作需要,转为公司轨道车辆装调工,首席操作师。

  “火车头奖章”、“吉林省技能大奖”、“吉林省劳动模范”、“长白山技能名师”、“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获得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1年,他研制的CRH3型动车组调试技能实训装置,填补了国内轨道车辆调试模拟技术空白,一举获得4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国家实用新型技术专利,开创了轨道交通装备业工人搞发明获得科技成果的先例。

  罗昭强不仅在科技创新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作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负责人,他还编写了《维修电工技能进阶培训》、《西门子自动化高徒班讲义》等教材。开班传艺,名师出高徒,经罗昭强培养的员工,已有3人成为全国技术能手,2人成为中央企业技术能手,4人成为北车集团拔尖技术能手;6人成为高级技师,15人成为技师,6人成为吉林省首席技师。拓展了他们的职业成才之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技能人才保证。

   新时代的“时传祥

  ——长春市宽城区环境卫生设施管理处清掏工孙学国

  孙学国,两个粪桶、一根扁担,还有一身“职业臭”的衣服,从1988年就伴随着孙学国。那时候,他还是25岁的小伙子。1988年,宽城区招收环卫工人,风华正茂的孙学国以自己的朴实肯干和吃苦精神,顺利通过了试用期,正式步入环卫工人行列,做了一名清淘工。时光如梭,一晃28年过去了,清掏工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孙学国依旧做着这份脏累的工作。

  “脏活累活没人干,这城市成什么样?”这是孙学国说得最多的一句,也是身为班长的他鼓励工友用的最多的一句。孙学国和他的工友们每天凌晨出发,扛着扁担,承担着宽城区67座旱厕、12万常住人口每年近万吨的粪便清掏任务。

  由于宽城区是老城区,许多街巷道路狭窄,车辆无法进出,仍旧需要人工清掏化粪池。孙学国主动请缨,承担起这最后的清粪工作。滴水成冰的三九天,他一锨一镐刨开冻成冰坨的粪井,冰渣粪水溅到脸上;酷暑难当的三伏天,他站在齐腰深、满是沼气的化粪池里,猫着腰从管道里一点点往外清掏堵塞粪便和杂物。一天工作下来后,孙学国常常头晕眼花,呕吐不止,一天都吃不下饭。就是因为当初的那种信念支撑着,后来这种信念又升华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和使命。

   农民成功转型为高技能人才

  ——中油吉林化建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焊工孙可心

  刚满18岁那年,初中毕业的孙可心,从吉林市乌拉街农村走进了中油吉林化建的大门开启学徒生涯。10年的时间,孙可心凭借勤奋和智慧,坚韧与拼搏,实现了从一名电焊学徒工到吉林省、吉林市首席工人技师,从一名普通农民工到吉林市劳动模范,吉林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农民工的成功转型。

  2013年3月12日,吉林石化公司炼油厂重油催化裂化车间烟机设备出口波纹膨胀节第二节波谷处产生了300mm直线裂纹,设备紧急停车。该波纹膨胀节直径为1200mm,材质为镍基合金,厚度为1.5mm,该种类合金具有较高的铬含量和足够的镍含量,所以焊接性能不佳易产生裂纹,再加上该膨胀节厚度仅为1.5mm,且长期在600℃高温烟气含硫磷杂质腐蚀的工况下长期运行,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可能已经有微小的变化,即:本体减薄,焊接性能差,致使焊接难度极高。且由于设备中间还有一个套筒装置无法拆卸,焊接空间只有400mm,焊接作业前需用抛光片清除裂纹周围焊接位置的杂质,并露出本体光泽,焊工需要把头探到设备内部进行焊接作业。

  面对种种技术和操作上的难点问题,公司高度重视并特意委派孙可心前往焊接作业。在焊接过程中孙可心使用高频焊机防止烧穿,沿裂纹方向分段进行点焊处理,再进行焊接。从白天施工准备到晚上18点开始施焊经过3个多小时焊接操作终于在晚上21点才完成了此次焊接任务。待温度降下来以后工厂进行了PT检测,发现焊道无任何裂纹缺陷产生。由于孙可心的出色发挥,中油吉林化建得到了业主单位厂长、主任的一致好评,此次抢修为成功开车做出了巨大贡献。

   最美仪表专业工程师

  ——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工程师于洪伟

  于洪伟,毕业于吉林化工学校自动化仪表专业,2002年应聘到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从事仪表检修工作,经过14年的历练和积淀,伴随着公司的发展而不断成长,使他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最出色的仪表工程师。

  2011年在2#汽轮机改造项目中,于洪伟负责自控及DCS设备选型、招标、安装、调试等工作。在工程建设期间,他不辞辛劳、废寝忘食、专心致志、精益求精,在汽轮机安装过程中于洪伟认真校对每一测点,有所的汽轮机保护仪表都由他亲手安装,有力的保障了汽轮机的安全运行并节约了大量外委施工费用,2#汽轮机投运后年降低动能成本600万元。

  2012年在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建设烟气在线监测装置期间,于洪伟积极参与、认真学习,掌握新技术,将1#炉原有在线监测测量方式一拖二改造成一对一,解决了数据上传断续的问题,保障了在线数据有效上传。2013年黄龙公司环保数据在线上传率位居四平地区第一名,为公司环保达标工作做出突出贡献。

  2015年4月28日,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于洪伟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把爱和责任化作绿色的乡邮员

  ——图们市邮政局长安支局投递员李爱军

  李爱军,43岁,图们市邮政局长安支局的一名乡村投递员。

  他自2006年参加邮政投递工作以来,把爱和责任化作片片醉人的绿色,深情洒在长安镇及周边这片崎岖的山路上,给这片土地带来希望,带来收获,带来感动。

  李爱军每天六点钟起床,由于投递面广,他一周只休一天,他投递的路段大多是石子路和弯弯山道,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胶鞋穿坏多少双已经数不清了,泥泞路上摔了多少次也记不清了,在他心里,只要用户满意就是他最大的心愿。广济村一个最远的户有20多公里邮路,且住在山旮旯里,但只要这家有信件,李爱军总是毫不犹豫地把信件送到这户主人手里。

  众所周知,邮政乡邮员工作是一项艰苦的工作,特别是长年累月爬山涉水,日晒风吹,没有顽强的毅力是坚持不下来的。李爱军始终坚持微笑服务的理念,用户有什么需要从镇里捎带的零碎物品,他都会热心的帮助用户,从没有一丝的怨言。碰到春播时节,他更是利用休息日,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农户到市里买种子,购化肥,并亲自送上门。

  他连续多年被市邮政局评为“先进生产者”“投递标兵”2009年,他被吉林省邮政公司评为“优秀乡邮员”。

   不举热水背出被困乘客的“光脚哥

  ——四平昊融银业有限公司值班长袁彦明

  袁彦明,1973年出生,中共党员,吉林省四平昊融银业有限公司采矿车间值班长。

  2015年4月8日17时,袁彦明下午4点下了班,和往常一样乘坐106路公交车回家。“走到南桥时就听见一声巨响,车就不动弹了,车里人都十分很慌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车上坐的大多是学生,而且从管道溢出的热水越来越多,眼看就要溢进车厢,就在这时,袁彦明决定,把他们都背出去。管道冒出的水特别烫脚,而且有许多碎石子,踩在上面像刀割一样。但这一切没有让袁彦明有丝毫气馁。当时袁彦明没有多想,毅然脱下鞋子,卷起裤腿,只是一趟又一趟的往返着背出被困的乘客,在他的努力下,把车上14名乘客都背出来后,袁彦明才接过行人递过的纸巾,简单的擦拭了被热水烫得通红的双脚,悄然的离开了。

  袁彦明常说,我是党员,越是艰苦,就越能考验我的党性,因为有些工作是需要有人来做的,我希望用我的努力和汗水把工作干得更好,更出色。并带领我的工友做好每一天的工作。让他们吃得苦头,尝到甜头,贡献矿山,也富足自己。

   公交车上的“微笑天使

  ——通化市公共汽车公司公交车驾驶员杨光

  杨光,通化市公共汽车公司18路公交车驾驶员,她以“对待乘客热心、帮助乘客诚信、照顾乘客细心、服务乘客真心”为服务准则,在平凡的岗位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着,被人们称为“微笑天使”。

  “乘客满意,就是我的追求。”这是杨光常说的一句话,自从事公交驾驶员开始,杨光严格按照规定报站、宣传、服务乘客。为给乘客营造一个舒适的乘车环境,杨光自己购买了石英钟、爱心伞、窗帘、坐垫,使车厢更加整洁、温馨。

  热情温馨,服务乘客,杨光注重利用自己特有的工作岗位,真诚待客,感染乘客,并不断地将服务工作向纵深发展。在一个下雨天,有一位小同学到站要下车,可他却没有带雨伞,杨光发现了,怕孩子淋感冒就主动把自己的雨伞借给了他,并告诉他:“在你方便的时候再还给我。”小朋友高兴地接过伞说了声“谢谢阿姨”便跑下车。第二天,孩子的父亲带着孩子来还伞了,这位家长激动地说:“你为乘客想得这么周到,服务真是做到家了。”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杨光。她想:那天碰巧我带着一把伞,如果我没带伞,那我的服务还算到家吗?于是,她便自费买了三把伞,放在车内以备乘客急需。

   脱掉军装变成电气检修高手

  ——国电吉林龙华白城热电厂电气检修班长宋长海

  宋长海,中共党员,现任国电吉林龙华白城热电厂电气检修班长。

  1985年3月退伍转业到国电吉林龙华白城热电厂电气分场从事电气运行工作,2000年5月至今任检修分场电气检修班班长。

  多年来,宋长海在电气检修班班长的工作岗位上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哪里有电气设备急、险、难任务和检修,哪里就有他的身影,甚至节假日休息期间,他也出现在生产现场巡视检查所属电气设备。

  在担任电气检修班长工作的10多年中,他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熟悉并胜任电气设备检修的各项工作。每天在班前会上安排当日工作,做好危险点分析和预控布置,交代检修项目和安全注意事项。并要求工作人员相互监护工作中的注意事项,确保检修工艺质量。在班后会上,各工作负责人汇报当日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他再总结、分析工作情况。每周二能够按时组织班组人员开展安全活动,并对事故通报中的事故内容进行展开讨论,从事故中吸取教训。他正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让安全生产理念在班组人员心中扎根,形成了“安全是第一工作、第一效益、第一责任”的共识。确保了所管辖设备不发生人身事故、设备异常及以上不安全事件,为新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坚持“医者父母心”的“白衣战士

  ——辽源市胸科医院、结防所主任医师李文忠

  李文忠,中共党员,1987年7月毕业于延边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先后在辽源矿务局矿结核病医院、市结核所(胸科医院)工作,现为主任医师、疗区主任。

  从医30多年,他始终坚持“医者父母心”的原则,对待患者不管是贫是富,社会地位是高是低,始终把患者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对待每一位病人查房时都能做到认真检查,详细解说,当遇到患者不理解时不厌其烦耐心做解释工作,不管是星期日、节假日都坚持到医院进行查房,患者有急症时,能及时赶到医院组织抢救、会诊,因为医院人员比较紧缺,夜里值班时只有医生、护士。基础科室影像、电诊没有值班人员,所以他的电话24小时开机,每当接到值班医生的电话有需要就立即赶到医院进行抢救处理,履行科主任义务。

  这么多年来,经他治疗的患者数以万计,在死亡线上挽救的患者也不计其数。医院的病人多为贫困人员、三无人员,但不管是谁,他都能做到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秉承着“用心看好病”的目标去努力,让立德坚守,甘于奉献成为人生的追求。

   玉米丰产背后的科学家

  ——吉林省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王立春

  王立春,中共党员,1961年生,博士,国家二级研究员,吉林省农科院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所长,省农科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科研工作中,他勇于担当,勇于创新。在任白城市农科院土耕所所长期间,立足白城地区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特点,提出了以补墒坐水为中心的半干旱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磷、钾肥高效施用技术和玉米按不同品种营养特性施肥等先进技术,推广示范100多万亩,增产玉米2000万公斤,农民直接增加经济效益达2400多万元,为我省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9年调入省农科院后,在任职土肥所所长期间,锐意改革,开拓创新。经过几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了所里科研课题少,经费不足,开发工作连年亏损,人才流失严重的局面。所里面貌焕然一新,年度科研经费超过千万元,开发实体创收年利润达百万元。2003年吉林省农科院以土肥所、综合所为基础,吸纳相关学科,组建农业环境与资源研究中心。他带领全体职工,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短短两、三年时间,就构建了以玉米为主,其它作物为辅,相关配套研究与其相适应的学科体系,打造了省农科院最为优秀的创新团队,并使中心挤身农业部“十五”全国农业科研机构综合评估“百强研究所”。

   口传身教新员工的好领导

  ——梅河口市阜康酒精有限责任公司车间段长苗波

  苗波,1968年生,中共党员,酒精制造工中级技师,现任梅河口市阜康酒精有限责任公司酒精二车间一控段长。

  苗波1989年11月在梅河口酒精厂参加工作,被分配到酒精车间操作工,2000年4月酒精厂被阜康酒精公司租贷经营以后,被聘为酒精车间一控主操。

  多年来,苗波对工作认真负责,努力专研创新,并且发扬“传帮带”的作用,新上岗的员工他都口传身教,把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给他们讲透,让员工快速地掌握操作要领,较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苗波作为公司科技攻关小组的一名成员,主要参与SN300、SN400的技术改造。为了克服酒精发酵易染菌的问题,他利用控制发酵度、耗糖、调节PH值等办法解决了这个难题,创下了全年连续生产不串罐的光辉业绩,生产能力由原来设计的四万吨增加到6万吨。

  无水酒精投产以后,浓缩塔内杂醇油聚集过多,无法采出,造成塔压不稳,操作困难,他和同志们一起研究制定工艺方案,采取增加浓缩塔采杂点回SN500杂醇油分离器,既保证了浓缩塔操作的稳定性,又多提取了一部分杂醇油,为公司创造乐效益。

   长白山旁的“美容师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池北区环卫处班组长陈新荣

  陈新荣,自1987年来到环卫处至今,一直在一线从事清扫保洁工作了30个春秋。从事环卫工作30年来,由于陈新荣同志业绩突出,于2010年被提升为清洁段班组长。自担任清洁段班组长起,她每天都提前到岗,推迟下班,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积极做好所辖区域内路段清扫、保洁工作,平均每天工作都达10小时以上,每年无偿加班工作时间都达600小时以上。

  2009年陈新荣又从清运段调回清扫段,所负责的区域位于池北区白山大街商业集中区,商铺多,车辆多,尤其节假日、旅游期垃圾产生的高峰期,是每天产生的垃圾量最大,清扫难度也最大,为了能够保证卫生质量,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将这段路扫得干干净净。从那天起,从不放过一片纸屑、一个烟蒂、一个角落,使这里的卫生面貌大有改观。有一次,一辆载满建筑垃圾的大卡车在经过他所负责的区段的时候发生意外,车上的建筑垃圾倾洒满整段街道。当时陈新荣刚好将责任区保洁完下班,可她得知此情况后,马上赶到现场,参加清理工作,从下午的四点钟一直干到晚上八点多钟,对此也没有一句怨言。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每天凌晨四点半钟她就来到岗位上,一天工作下来,经常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脚痛。陈新荣夏日顶着烈日,冬日冒着严寒,无论是双休日,还是节假日,从不间断自己的工作,节日和平常一样,繁华路段与偏僻小巷一样,下雨和晴天一样。在三十年的工作中,她从没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声累。

  (中国吉林网记者/丁隽 松花江网编辑/陈炳桥)

版权声明: 松花江网是江城报业在互联网上授权发布松花江网、《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新闻的唯一合法媒体,欢迎有互联网新闻发布资质的网站转载,但务必标明出处“松花江网”和作者姓名;吉林市范围内网站若要转载,必须与本网签订书面协议。如若违反,松花江网将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转载要求:转载之图片、文件,链接请不要盗链到本站,且不能打上各自站点的水印,亦不能抹去我站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