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音乐照亮人生——长春市双阳区盲女杨畔的故事

11.11.2014  11:38

杨畔在演奏钢琴曲。张学林摄

  当上帝向你关闭一扇窗时,就会给你打开另一扇窗。这句话在一个天生双目失明女孩的身上得到了验证,她就是长春市双阳区平湖街道杜家村的杨畔。红衣、马尾辫、笑起来淳朴、安静、甜美,这是杨畔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家庭,父亲现在是建筑工人,母亲以开理发店为生,她还有一个哥哥,现已大学毕业,在外地打工。杨畔,取名之意就是想让她见到阳光,“因为把畔字分开后,左边是田,右边是半,就是把田从中间分开,两个日字,希望她的双眼能看见阳光。”杨畔的母亲何明香说。

  1990年4月1日,杨畔出生了,一家人喜出望外,母亲何明香更是将其视为掌上明珠。可是几天过去了,杨畔的眼睛没有光感,家里人用手和东西在她眼前晃的时候,她的眼睛一动不动。父母并没有放弃希望,带她天南海北地医治,最终杨畔被确诊为先天性视网膜未成熟,不能医治,杨畔只能与黑暗相伴一生。

  也许是对不公命运的抗争,小杨畔总是没来由地没日没夜地哭,仿佛这世界上所有的苦难都背负在她身上。4岁那年的一天,一位走街串巷卖玩具小贩的琴声让杨畔的哭声戛然而止。家人也怔住了,外面的琴声婉转悠扬,杨畔听得一动不动,家人立刻买下这台15元的廉价电子琴玩具。从此以后,杨畔再也不哭了,而是每天随着电视机和录音机里传出来的声音,用电子琴就能弹出来。起初是听上三四遍才能弹出来,慢慢地,有的曲子听上一二遍就弹出来了,而且弹过的曲子从不会忘记。

  1996年,杨畔6岁,母亲何明香决定让女儿学钢琴,因为杨畔在6岁之前没有得到专业的训练,只是用自己的感觉和听觉弹出来。何明香带着杨畔拜访了很多老师,但是没有人愿意教一个双目失明的孩子,老师们都劝何明香放弃这个念头,都说现在健全的孩子都吃不了这个苦,何况是一个失明的孩子。随后的日子里,在从来没有人教过她任何音律的情况下,她听到什么曲子都能自己在琴上有模有样地模仿出来,也正是这台电子琴玩具陪伴她度过无数个苦闷无聊的日子,同时也打开了她兴趣的大门。

  转眼间杨畔到了求学的年龄,同龄的孩子都上学了,她却只能待在家里,父母觉得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决定从农村搬到县城,从此加入打工的队伍,开始漫长的漂泊生活。经多方打听得知四平市有一所盲校,于是决定去碰碰运气。可当时校方认为孩子年龄太小,无法自理,拒绝接收,就这样第一次求学之路宣告失败。这一年小杨畔8岁。随后两年,爸妈为了训练她的自理能力没少吃苦,光是因为学习使用筷子吃饭就把她稚嫩的小手打青过无数次。一对顽强的父母,一个倔强的孩子,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双阳小镇演绎着一段感人的亲情。

  2001年,杨畔11岁,家人再次把她送到四平盲校,这一次,她成功入学了。为了节省开消,妈妈从家里带好被褥,一遍遍嘱咐和叮咛,怕她冷、热、被人欺负、不懂事。离别时,妈妈的泪水再一次迷蒙了双眼。杨畔对新的环境更多的是新鲜和好奇,第一次离开家门,离开父母呵护的羽翼,困难重重,却在这里收获了和她一样的小伙伴和师长,杨畔孜孜不断地学习,用指尖触摸着知识的海洋,用耳朵聆听音乐的世界,这一切对她来说竟是如此不可思议。

  2002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小学二年级的杨畔期末考试刚结束,妈妈来接她回家,教室和寝室都没找到她的身影,妈妈问其他同学,才知道杨畔在水房洗衣服,妈妈看见身高刚够到水台的小杨畔用一大盆冷水在洗毛衣,袖子和裤子已被打湿,小脚踩在结着冰碴的棉鞋里,吃力地用她稚嫩的双手搓着,妈妈的泪水顿时决堤,像类似这样的事情太多太多……

  一转眼,杨畔的小学生活快要结束了,她要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念盲人中专,所学专业是中医推拿,杨畔不喜欢这个专业;二是继续学习音乐,这时家里的状况已是债台高筑,实在没有能力供她学习专业课了,面临辍学的危机。

  妈妈带她找到残联和慈善会寻求帮助,他们给的建议让考学,无论是哪种选择对于杨畔来说都很困难。而高考,对于一个健全孩子也未必能考上,何况是一个盲人?犹豫再三,杨畔还是选择参加高考,因为高考可以选择音乐专业,那是她的梦想。就这样,一个小学刚毕业的盲人小女孩儿,开始筹备众多莘莘学子用至少需要积累12年的知识才能参加的高考,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于是杨畔在家里开始自学全部初中高中课程,数学、语文、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等,看不见就让家人念课本,她用盲文记录下来,再背诵下来;理解不了,就不断请教老师,除此之外,钢琴练习还要进一步加强,无论酷暑还是严寒,顽强坚持练习,手指练出与年龄不符的老茧,直到参加高考的前一天,2006年,16岁的杨畔被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录取,成为当年全国两年招一届仅招录6名的优秀残疾大学生中的一名。

  进入大学是人生的新起点,她深知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大学生活是和健全的同学们一起上课,让杨畔遇到了更加优秀的钢琴和声乐老师。除了自己的课时以外,每天在教室门外偷听老师给其他学生上课,而业余时间,帮助老师打扫琴房和做音乐演唱助教则让杨畔有了更多的练习时间,她的个性也颇让老师喜欢,就这样在老师辛勤栽培和杨畔的刻苦努力下,刚刚大二的杨畔在2007年先后荣获第二届“国际青少年艺术盛典”吉林赛区青年组钢琴特等奖和随后在广西南宁市举办的第二届“国际青少年艺术盛典”选拔活动西洋乐项目钢琴特等奖。2008年先后荣获“国际青少年艺术节”吉林赛区青年组声乐特等奖和随后在大连举办的“青少年艺术节”全国总评选青年组声乐特等奖。

  2010年,杨畔大学毕业了。毕业即失业,这是当年正常大学生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杨畔也不例外,没有哪一家企业需要一位盲人歌手或是钢琴演奏者。困难只会击垮那些弱者,真正内心强大的人你永远也无法击垮他。杨畔在家待业期间,开始尝试歌曲创作,完全不懂音乐的妈妈愣是让她教会了简谱,于是妈妈成了她的眼睛,她创作好的曲子由妈妈代为翻译成简谱,大家慢慢发现,杨畔写的曲子婉转、悠扬,既朗朗上口,又不落俗,这样喜欢歌词创作的朋友发给她的词就越来越多了,其中有一位陈旭光老师的词总能让她内心感到温暖。由陈旭光作词、杨畔作曲并演唱的歌曲《草原情歌》一经问世就获得了网上很多朋友的喜爱,也正是凭借这首原创歌曲,杨畔一举荣获了2011年度“吉林省十佳青年歌手”称号及2012年第四届“长春市残疾人文艺汇演”声乐专业原创曲目一等奖。这让杨畔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音乐之路,一方面继续创作更新、更好、更符合时代特色的作品,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种比赛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这股拼劲让失业在家的杨畔在短短两年里收获了诸多荣誉。

  如今,已是长春市百名文艺新秀、长春市残疾人自强模范的杨畔在取得荣誉的同时,还在继续学习,她不忘回馈政府和家乡多年来对她的培养和关爱,先后以青年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多次公益演出活动,如参加吉林省孤儿学校的义演、慰问长春福利院老人的演出、为九台脑瘤患者张小月捐款义演等等……

  每一个华丽转身的背后,必定都会有一个精彩的故事。这个既不幸又幸运的女孩,坚持奋斗,战胜了昨天,超越了今天,正在迎接阳光灿烂的明天。用信念点亮心灵,不但可以照亮自己,还可以照亮世界。记者姜忠孝 通讯员许双 

(责任编辑:李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