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表达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结论,更是中国人民的选择。较之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只有社会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确立了人民的主体地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开创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为本的立场,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道路、理论和制度“三位一体”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坚持唯物论与辩证法相统一,切实巩固人民主体地位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变革的推动者,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基本观点。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和根本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植根人民、造福人民,是我们党90多年奋斗历程的生动写照,也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的动力源泉。
我们党不仅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而且在实践上不断发展和巩固人民主体地位,体现了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与近代以来西方流行的“人民主权论”思想具有根本的区别。“人民主权论”是西方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统治的重要理论武器,也是近代以来西方民主政治的重要理论基础,其重要的功能在于从理论上解决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但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人民由于经济地位的不平等而导致的政治、社会地位不平等问题,因而西方所谓的人民主权平等参与,不过是维系各种资产阶级精英集团争夺统治权的工具。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党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基本要求,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最大责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统筹改革、发展、稳定,统筹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文明五大建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既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的创造活力,又最大限度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既保障人民依法治国、依法管理的主体地位,又保障人民社会监督、权力监督的主体地位;既保障人民改革开放的实践主体地位,又保障人民制度创新的主体地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坚持自主性与开放性相统一,努力实现人民根本利益
道路问题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我们党和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实践探索,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又注重吸收借鉴人民文明发展成果,积极推进改革开放;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又注重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与其他道路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具有深厚的人民性:一是注重从客观实际出发,立足中国国情,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坚持以人为本,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革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实现共享改革成果;二是注重坚持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原则,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正确导向,有效避免了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问题上改旗易帜、迷失方向;三是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这一社会主要矛盾,使人民群众的建设发展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坚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贯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首要目标,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五是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坚持科学性与创新性相统一,积极回应人民关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阶段,人民群众的各种诉求日趋增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不断提升。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围绕在中国社会整体转型发展过程中“实现什么样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如何实现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这一新的“时代性课题”,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的总方略,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鲜明的问题导向、强烈的问题意识,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愿望期盼。人们期待各项改革全面推进,期盼经济更有活力,政府更加高效,文化更加繁荣,生活更有保障,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优良,权益得到更好维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着力于把人民的期待关切变成党和政府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人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握了改革发展的大趋势,顺应了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
坚持实践性和发展性相统一,着力保障人民切身利益
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人民各项民主权利的目标出发,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出发,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各方面体制机制等具体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国家层面民主制度同基层民主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坚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体制机制制度的不断改革创新,集中各方面优势维护人民切身利益。
在保障人民切身利益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当今世界其他制度体系相比具有明显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可以保障国家制定长远的发展规划,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作出及时高效的反应,而不用受到立场不同、执政策略相异的政治势力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充分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制度化渠道不断拓展,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拥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既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又注重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真正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以及其他各项具体制度,既强调社会效率,又注重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实现和发展人民的各项权益。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功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的跨越,这充分显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方面制度日趋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必将得到更多释放和发挥。(叶国平 作者单位: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