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上)

28.01.2016  14:17

  摘要:农业是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人类的祖先在漫长的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创造了一批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土地利用系统,体现了独特的动态保护思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对于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自2002年FAO发起“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亚洲在农业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工作走在了世界前列。本文在总结亚洲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进展的基础上,将亚洲农业文化遗产分为物种资源、耕作制度、复合系统、农业工程、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6种类型,最后从科学研究和管理实践两个角度对亚洲农业文化遗产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作者简介:李文华,研究员,院士,研究方向:生态保护与建设、生态农业与农业文化遗产,E-mail: [email protected]
 
  农业是社会发展与繁荣的基础。近代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片面地追求粮食增产,以及建立在以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化农业所固有的弊端,也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点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与之对应的是一些传统地区的传统农耕方式在适应气候变化、供给生态系统服务、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提供多种产品等方面具有的独特优势。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保护这些传统的农业技术以及重要的生物资源和独具特色的农业景观的重要性,并成为当前全球的热点。
 
  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兴起
 
  世界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立足于禀赋各异的自然条件,在人与自然的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用勤劳与智慧创造出种类繁多、特色鲜明、经济与生态价值高度统一的土地利用系统,体现了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特点、独特的动态保护思想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些珍贵的农业文化遗产,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力,保障了百姓生计,也促进了社会进步,而且对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说,农业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思想,与现代社会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脉相承。
 
  按照FAO的定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但是,在经济快速发展、全球化加快推进和现代技术应用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一些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被破坏、被遗忘、被抛弃的危险。因此,FAO于2002年富有远见地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s,GIAHS)”保护工作,在世界范围内开启了对传统农业文化的保护与传承。10多年来,在FAO的推动下,成立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指导委员会和科学委员会;制定了遴选议程和指标体系;召开了系列国际讨论会,国际社会对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已有13个国家的31个传统农业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在中国等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先后被写入FAO计划委员会、农业委员会和理事会会议报告,成为FAO的工作重点。此外,在联合国大会及“里约+20”大会等多个重要国际会议上,农业文化遗产也成为各方关注的热点。有理由相信,这项重要工作将会迎
 
  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二、亚洲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进展
 
  亚洲悠久的游牧和农耕历史,复杂的自然条件,丰富的劳动经验,深厚的文化底蕴衍生出悠久灿烂的农业文明。亚洲各国积极响应FAO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5年第一批GIAHS保护试点包括6个国家的5个传统农业系统,其中有2个都在亚洲,即中国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和菲律宾的伊富高稻作梯田系统;此后,FAO批准的每一批GIAHS保护试点,都有亚洲的农业系统。迄今为止,已有中国、日本、韩国、印度、菲律宾和伊朗6个国家的23个传统农业系统入选GIAHS保护试点,占世界总数的70%以上。
 
  中国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工作中位居世界领先的位置。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农业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另一方面是由于农业部高度重视,各地政府和民众积极参与,有关领域科学家通力合作。迄今为止中国成功申报了11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占世界总数的1/3以上,居各国之首;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引领下,农业部于2012年启动了“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工作,并分别于2012
 
  年和2013年认定了2批共39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为代表,一大批来自农业生态、农业历史、农业考古、农业经济、农业管理、农业民俗、休闲农业等领域的科学家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召开了农业文化遗产系列学术论坛,出版了《农业文化遗产研究丛书》,中国工程院还专门启动了“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重点院士咨询项目;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多方参与、
 
  分级管理”的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体系,农业文化遗产地的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及传统文化等得到有效保护,传统农业方式重现活力,农业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在推动全球GIAHS工作中增加中国的话语权和主动权,扩大了国际影响,FAO也在不同场合下多次对中国GIAHS工作以及中国科学家提出表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