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让新农业上头条,你读懂了么?

12.03.2015  11:26

                3月9日上午,总书记习近平来到吉林代表团参加审议。在审议过程中,习近平特别指出建设现代农业不是要淡化农业,而是研究怎样继续抓好。

 

                看到这个新闻仿佛嗅到一股新鲜的空气,其原因等把各大网站的全国两会热点新闻罗列一遍你就明白了。

 

                全国两会开到现在,最热的话题大概有以下几类:四个全面、依法治国、反腐等事关全局的话题;美女代表、翻译记者、两会服务员等事关花絮的话题;万众创新创业、地方限行限购、要不要到香港买奶粉等事关民众具体利益的话题。

 

                至少从话题上看,占据中国近半国民人口的数亿农民的话题不够热,存在感不那么突出。多亏了总书记“代言”,新农业登上了新闻首页。

 

                一个直观感受是,前些年,传统媒体上时常能够见到关于三农问题的深入报道和讨论,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兴起,炒作话题倒是越来越多,热点转换也越来越快,,但关于三农的严肃讨论却似乎被淹没了。

 

                必须看到,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的兴起,极大地改变了公共舆论的生态和结构。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截至2014年6月末我国互联网用户已达6.32亿。但是,在这一数据背后,一个趋势尤为值得注意:从2014年上半年开始,随着智能手机对功能手机的替代已经基本完成,智能手机对网民普及率增长的拉动效果减弱。而其原因之一,是由于易转化群体逐渐被纳入网民群体,互联网渗透难度加大,非网民群体中低学历群体占比很高,且该人群上网意愿非常低。

 

                简单说,线上线下的两个世界正在浮现,而且其界限愈加难以突破。而线下世界中,农村的比例显然比城市要高。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调查显示,除学生外,在农村非网民中初中及以下学历人群占到87.9%;而在城镇,这两个数据为66.3%。

 

                而在此基础上,公共话题的门槛进一步将相当一部分网民拦截在了核心网络舆论场之外。据新浪微博的招股书披露,至2013年12月,这个中文互联网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舆论平台上,月活跃用户不到1.3亿。

 

                要为这1.3亿人中对公共议题影响力最强的主流人群画个像并不难,看看关注此次两会的网民就知道了。

 

                以“两会”为关键词进行百度指数搜索:在3月1日至3月7日这段时间内,搜索“两会”的百度用户中,30~39岁的人群占据60%,其次为20~29岁,占据23%,40~49岁为11%,50岁以上只有5%。同样在这段时间内,搜索“两会”的百度用户中,人群地域分布最高的五个地区为北京、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在这群用户中,男性占压倒性的93%。

 

                大数据带来多么合拍的画面:来自首都或者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中青年男子,工作之余,上网侃侃时事、看看美女、偶尔对突如其来的限行限购什么的吐个槽。

 

                而随着网络的日益强势,传统媒体的议题设置能力今非昔比,这进一步加剧了舆论生态的失衡:不仅网上的吐槽大军看不到农民的身影,传统媒体从语言到内容都开始向网络靠拢。

 

                结果是,网民的结构正在影响舆论生态的结构,比如,青年对于舆论的影响开始前所未有地增强,成为新文化的重要输出者,比如,城市中产对于舆论的影响也得到极大的提升,成为网络民意的重要代表。

 

                当然,网民从来不乏同情心,对于底层群体的关切是网络热帖的重要组成。但是,虽然网络舆论对于农民和农村常有涉及,可其中难免充斥着臆想和隔膜。网上的同情,与现实的利益倾斜完全是两码事。且不说言语的同情是否会转化为现实的关怀,更重要的是关怀有度,如果利益要求超过了关怀之度,对网络舆论更有影响的网民们会作何选择?如何相信一年只有春节七天在老家度过的新市民们,会花大力气为农民“代言”?

 

                因此,在全国两会这样的重大政治事件中,媒体们别只顾着看网民吐槽,还是多看看中央一号文件。掂一掂总书记心中农民的分量有多重,我们的各级政府和机构,是不是也要在心中给“农民”两个字加个码?

(责任编辑:王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