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著名诗人《乡愁》作者余光中病逝 享年89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人余光中写下的这首《乡愁》,是大陆读者对他最熟悉的作品。
14日,受到文坛大师梁实秋称赞“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余光中在高雄病逝,享年89岁。
涉猎广泛
诗歌、散文、评论、翻译 自称写作“四度空间”
“我出生在南京,父亲是泉州人,抗战时期又在重庆住了几年。要问我的故乡在哪里,其实很简单,我就是一个中国人。”2013年10月,余光中来上海参加“他们在岛屿写作——台湾文学电影展”开幕式。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说,自己现在任教的中山大学位于高雄西子湾,正对台湾海峡,“每天在学校办公室,望过去就是我熟悉的故乡,我要庆幸,自己不是住在台东,不然面对的就是太平洋,我又不要看美国,有什么用呢?”
受到文坛大师梁实秋称赞“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的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他驰骋文坛超过半个世纪,涉猎广泛,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大家、著名批评家和优秀翻译家。出版诗集21种;散文集11种;评论集5种;翻译集13种。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诗集)、《记忆像铁轨一样长》(散文集)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评论集)等。
人物小像
文坛“璀璨五彩笔” 自认最得意的诗还没出现
“媒体常定义我为‘乡愁’诗人,这自然不是一个坏的称号,但我的作品还是要比这个称号复杂一些”,4年前,85岁的余光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首小诗立了大功,但也好像一张巨大的名片,有时遮住了他本人的面孔。他说,乡愁不仅是地理上的,更是时间和文化上的,“我最近就在写一系列‘读《唐诗三百首》有感’的诗,过去也写过不少怀古诗。古典诗并未过时,你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用现在的眼光来看,完全是电影蒙太奇的手法。”
“诗歌丧失读者,诗人应该自问,写得够不够好。并非要一目了然,但要让读者能够循着你的诗歌进入你的世界。诗人要反躬自省,如何写出更深入浅出的作品,而不是责怪读者都去听流行歌了。不过我有些冤枉,我的诗很少有人不懂的,却要常常替看不懂的诗人辩护。”“我最得意的诗还没出现,所以我还在继续写。只要还在写作,我就觉得自己还死不了。”4年前,余光中在上海的幽默言谈引来观众阵阵掌声。如今,这位被称为文坛“璀璨五彩笔”的诗人远去,诗心与诗作长存。
离世细节
医院透露:家属放弃急救,余教授在平静中离世
据报道,余光中此次病重,原先只以为是天气多变、气温偏低,到高雄医院检查后决定住院静养,没想到疑似有些小中风,肺部感染、转进加护病房;旅居在外的女儿们也从国外赶回,谢绝采访,结果1天之隔就告别人世,亲人与文坛好友都十分伤痛。
高雄医院副院长黄尚志14日午间对媒体表示,因余光中家属事前已签署放弃急救同意书,且家人希望陪伴他最后一程,因此余教授在13日晚上由加护病房转出到普通病房,14日上午在未插管、未施行心肺复苏术、未急救的情况下,由家人陪伴在身旁,平静离世。
此外,高雄医院方面还表示,余教授入院后,一直呈昏睡状态,意识不清,无法说话,但家人始终陪伴在旁,直到他过世。
黄尚志表示,最后不施行心肺复苏术等急救的安宁疗护成为愈来愈多人的选择,应该大力推广,很佩服余教授的家属做出最后不急救的决定,让余教授平静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