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惯不规律 28岁小伙做20个俯卧撑后倒地
漫画 实习美编 胡义翔
患者:孙磊(化名) 年龄:28岁 指导医生:吉大二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杨东辉
一个28岁、身高1.8米的大小伙子,本该是体力旺盛的好时候,没想到竟在一次俯卧撑的较量中,在年长5岁的同事面前败下阵来,最后还被送进了医院。用同事的话说,这绝不是岁月对身体的摧残,而是自食了不良生活习惯带来的苦果。
发病
连做20个俯卧撑后倒地
“加油!加油!”4月5日上午,公司月总结大会上,因一次俯卧撑的较量,将全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场上的主角,一个是孙磊,28岁的壮小伙。他的对手是年长他5岁的“老”同事。
比赛规则,限时3分钟,看谁坚持的时间最长,做的俯卧撑最多。
“1、2、3……”最初,两人动作频率相差无几,可数过10后,孙磊俯身会稍稍停顿,再起身时明显感觉吃力了。当勉强数到20时,孙磊俯身倒地,起不来了。
检查
剧烈运动后诱发心肌炎
组员们高喊着他的名字,趴在地上的他,却一点反应都没有。大家意识到出事了。有人打电话叫急救车,有人帮他翻身,保持平躺的姿势。而此时的孙磊已经面色苍白,双眼紧闭,一只手捂在胸口,大口大口喘着气,表情十分痛苦。
“大家快闪开一个通道,保持空气流通!”围观的同事应声闪向两侧。急救人员赶到时,孙磊仍说不出一个字来。
现场检查,孙磊为剧烈运动后心率过速。抬上急救车,问他是否吃早饭等简单问题,他只能靠轻微的点头、摇头来答。
“他是个‘拼命三郎’,总熬夜,很少吃早饭。”陪护的同事替他发言。到了医院,直到急诊医生检查完,他的状况才稍稍好转。孙磊是剧烈运动后突发病毒性心肌炎,“好在抢救及时,严重的是会窒息猝死的。”医生说。
习惯
生活不规律的“拼命三郎”
病毒性心肌炎是病毒感染累及到心脏,导致心肌损伤的一种疾病。但从检查结果看,孙磊冠状动脉血管也出现了狭窄,查问病史才发现,这些都跟他的不良生活习惯有关。
28岁的孙磊,年纪轻轻,已经是小组负责人。手下6名大将,3个比他年长。走到这个位置,“拼命三郎”的绰号也随之而来。
了解他的人都知道,孙磊能拼。为了工作能熬夜到凌晨一两点,联系客户不分上、下班时间。压力大时,烟抽得也凶,他总说,虽然还单身,可烟就如同他的媳妇儿了。习惯不吃早饭,身体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健美型男练成了苗条小伙儿。在靠运动减肥失败的同事面前,他总把自己的“一动不动”当方法推荐。
这次“拼命三郎”倒下了,孙磊本人也想不通,“单位年年体检,心电图也没发现异常,虽然偶尔会有心慌、胸闷的情况,但也不至于像医生说的那么严重吧?”
解读
胸闷、气短、胸疼该做全面心脏体检了
从孙磊的疑问上就能看出,他并没意识到自己的生活习惯对身体带来的损害。
杨东辉说,抽烟、喝酒、熬夜、不运动、不规律饮食等习惯,都是导致年轻人出现心脏疾病的诱因,其中最致命的属心梗。“这些坏毛病会造成血管、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生理机能紊乱。时间长了,心脏的血管壁内皮就会受损、血管内膜逐渐增厚,加快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不稳定的斑块脱落,很容易诱发心梗。”
那为什么孙磊的心电图检查都正常呢?杨东辉说,心电图的检查有一定的局限性。就算平时有心律失常、胸痛、心慌的症状,但检查时身体没异常反应,心电图上也发现不了,“但当你做体力活动时,出现胸闷、气短、胸疼等情况时,就可能是心脏发信号了,即便心电图的结果正常,也有必要为心脏做进一步的体检。”
杨东辉说,心脏包括肌肉、血管,还有比较抽象的像电网一样的东西,属于心脏的传导系统,被称为心脏的电活动。“心脏跟房子一样,肌肉相当于房子的砖瓦、框架,里面还有水管、电路。心脏彩超看的是房子的结构;心电图检查的只是房子的电路问题;CT和造影,检查的是心脏的管道。无论是哪里出了问题,都能引起心慌、胸闷、胸痛等症状,所以每一项检查都是不能相互代替的。”杨东辉说。
■提醒
改掉不良习惯才是真爱“心”
每年3月至4月中旬都是心脏病的高发期,“我们最常见的心脏病,都是由于神经兴奋引起的突发事件。开春了,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会增高,容易引起血管痉挛,心率过快,心脏负荷增大,导致心脏供血不足,出现窒息、突发心梗的情况。”杨东辉提醒,这个季节一定要多出门活动,坚持活动半小时,一周至少保证3~4天,增加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北方冬季温度低,大家习惯‘猫冬’,身体的适应能力会明显下降。所以到了春天,要积极地走出去,但运动要有度,循序渐进,微汗就好,不要做剧烈活动。”
据了解,在吉大二院心血管内科,每年做介入手术的就有3000多人,60岁左右的患者很常见,但40岁以下的年轻人也逐渐增多。只去年,就有59个40岁以下的年轻人做了介入手术。
“一多半都是突发心梗来的。年纪轻轻心脏就出问题,除了遗传因素外,有的跟剧烈运动有关,更多的都是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的。”杨东辉说,年轻人平时身体没有什么异常反应,即便是偶尔的疼痛,也容易被忽略,所以一旦发病,都很急。“春季要想加强对心脏的养护,饮食上不要吃得太饱,做到低盐、低脂、低糖。辛辣等刺激性食物要少吃,保证睡眠,不熬夜,锻炼身体,增加身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新文化记者 董春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