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直播开学是否侵犯同学隐私?
背景:9月1日,某直播平台上,身穿校服的高三女生王芳(化名)直播开学情况,其自称觉得直播新鲜,想做尝试。对此,校方表示,已与学生约谈并进行劝导,不支持学生在校使用直播功能。专家称,直播平台需加强监管。
京华时报发表连海平的观点:直播讲究眼球指数,人气就是财气,为了聚拢人气、吸纳财气,主播以及“后台老板”无不绞尽脑汁,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甚至不惜犯禁、“探底”。这种风气有时还波及未成年人。不久前,福建一名市民在某直播平台观看视频,无意间搜到一段10来岁小女孩换衣服的不雅视频。直播间就是一个江湖,不适合中小学生玩。中小学生心智未成熟,人生经验不足,辨识能力差,难以识破其中的“套路”,一不小心就可能上了“老司机”的当。退一步,就算不上当受骗,长久浸淫于过度物质化氛围,对未成年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也十分不利。道理永远是朴素的,中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学校对中小学生玩直播说“不”是对学生负责。在这方面,直播平台也应该把控,禁止中小学生直播,而不仅仅是年龄限制。
小蒋随想:在某种程度上,网络直播与视频监控类似,都是实时记录人们的一举一动。二者的差异是,监控更多用于防范目的,不用于广泛传播,监控是警方调查破案的好帮手。即便如此,监控是否侵犯隐私的问题被早早摆上桌面,在设置监控的场所,时常会有明确提示,让人们注意。网络直播的初衷则是广泛吸睛与大量传播,进而与盈利直接挂钩,某些人拿着手机到处拍甚至偷拍,使他人维护肖像权与隐私权的难度更大,矛盾更突出。很多人做直播都说是为了“好玩”,但涉及赤裸赚钱,暴露了一些“玩”已然变质。“玩”也有边界,玩过头了,玩大发了,可能触犯公序良俗,违反法律法规,那就会完蛋。成年人“玩”直播尚且需要依法规范,未成年人实施此类行为,或被拍摄对象是未成年人,应适用更严格的法规,这对法规制定、学校与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直播离不开网络平台,出台规范、有效监管有关网站,势在必行。
贫农学子上重点高校也是精准扶贫?
背景:9月3日,北京大学新生报到。据了解,今年北大共录取农村学生700多人,为近年最多。同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北大继续提供“绿色通道”入学。
京华时报发表王石川的观点:早在2013年5月1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即决定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在2014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要再增长10%以上”。其实,不独北大,清华等名校也提高了招收农村学生的比例。降分或“特招”农村学生,看似对同等分数的城市学生不公平,但实质上,这恰是以弥补的方式抵达教育公平。因为,无论师资还是硬件,农村学生所享受的教育资源,远远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他们往往要付出数倍于城里学生的努力,才能辛苦抵达理想中的名校。在各方面多照顾他们一下,很有必要。彻底改变寒门难出贵子的状况,更应该在均衡教育资源上做文章。如果贫困农村不配置优质资源,比如优秀教师不愿意下沉,比如基本的教学硬件不具备,即便名校大幅度降分,受益的也只能是极少数农村孩子。其间,还要预防可能出现的教育腐败,比如一些城市孩子转换成农村身份,以享受优惠。教育公平具有起点公平的意义,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小蒋随想:高层提出精准扶贫,就是要对贫困地区与贫困家庭给予针对性的帮扶,使他们获得更强的自我造血能力,通过外部的“扶上马送一程”,助他们改变命运。既然扶贫强调精准,就要结合每个贫困家庭的实际情况,针对性扶持。“提高重点高校招收贫困地区农村学生的比例”,绝不意味着“穷就可以上名校”,而是对寒门中学习成绩好的孩子,给予一点政策扩招上的倾斜,让他们有更大的机会上好学校,通过知识改变自己与家庭的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说,贫寒的农村学子上名校也是精准扶贫的应有之义。在招生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名校扩招寒门学子,一些非寒门的学子与家庭对此有微词。只能说,谈及公平,有太多的维度要考虑。以往长期存在的城乡“剪刀差”,使城乡之间的马太效应越来越大,获得更多实惠的城里人不能觉得“对自己有利就是公平,稍微影响自己的利益就是不公平”。反哺“三农”,精准扶贫,需要动真格。
(责任编辑:贾晓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