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维和官兵被激进分子石块击中 上刺刀示威慑

02.02.2015  14:29

在警卫分队战士王长军的记忆中,“5·19”已经成了一个符号,那是整个维和期间最为惊险的一天。

由170名官兵组成的警卫分队,是我国向联合国维和任务区派出的首支安全部队,主要负责联合国马里综合稳定特派团(联马团)东战区司令部和维和部队营区的守卫任务,在危险来临的时候首当其冲处于第一线。

当地时间去年5月19日中午,因马里国内政治局势恶化,千名加奥民众分乘摩托车、皮卡车突然聚集在东战区司令部南门,高举旗帜示威。拳头大小的石块雨点般从围墙外飞来,砸得集装箱板房“噼啪”作响,很快砸出数十个凹坑。数十名激进分子手持棍棒砍刀不断冲撞大门,还有数人手持火把,企图掷入。

王长军和战友们早就练就了“百步穿杨”的真功夫。然而,面对当地示威群众却不能直接使用武力,否则极有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

面对两难境地,王长军迅速和战友一起支起圆木,并用身体死死抵住大门。18名党员组成的突击队,一字排开,用身体加强防线。混乱中,王长军和王稳被石块击中,鲜血直流。

“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战位,决不能让人从我这儿进来!”事后,王长军如此表示。

关键时刻,队长张革强果断下令:一线防御工事中的战士将刺刀上枪以示威慑,快反排2台步战车发动引擎准备应对,外事组一面喊话表明立场和底线,一面紧急协调东战区最高安全官到现场与示威民众对话。一系列科学妥当的举措,使事件很快得到平息。

事后,东战区司令马马杜将军亲自来到营地,看望受伤的王长军二人,并将自己收藏的“思考者”根雕赠送给警卫分队。

然而,局势的发展很快超出了大家的预想。

几天之后,马里反政府武装推进至距加奥约20公里的地方。为确保自身安全,各国维和部队纷纷向战区司令部打报告暂停外出执行任务,战区民事部门甚至已进行撤离准备。不少当地百姓也踏上了逃亡之路。

保卫战区,就是维护和平。战区不稳,就意味着维和行动的失败。面对危局,张革强毅然决定:组织一次实弹演习,通过武力展示以慑止战。

演习那天,共出动4辆步战车,5种武器喷吐着火舌,8类弹种的咆哮声响彻任务区上空,向外界宣示了中国维和部队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这次演习有效遏制了局势进一步恶化。联马团司令卡祖拉表示:“中国警卫分队用他们的行动为所有维和部队注入了一针强心剂,有力震慑了恐怖分子的嚣张气焰。”

“一号涵洞三联坑,油站过后轮胎横……”

这个口诀,是驾驶员陈天洪总结的出行路况。

到达马里不久,警卫分队接到通知:在沙漠腹地执行建设任务的荷兰工兵,频遭恐怖袭击,请求中国警卫分队提供安全防卫。

荷兰工兵分队施工的区域东邻机场,三面环灌木丛,形如“活靶子”。当时,70%的火箭弹袭击都发生在机场周边,防卫难度可想而知。

陈天洪和战友们一起熟悉路况,制定预案。一路上2个转盘路、4个转弯点、8个涵洞以及数不清的坑坑洼洼,在他眼中都是潜在的敌情,他们也相应总结出了预设标识、电磁干扰、变速通过、延时规避、曲线回避、拉大车距等应对措施。在施工现场,中士邹守祥还设计出可以自动触发的诡计机关,防止恐怖分子潜入防御区域埋设诡雷。

尽管如此,各种情况还是防不胜防。

一次,2枚火箭弹相继落在施工现场,升起乌黑的蘑菇云,落点距离官兵只有几百米远。

还有一次,2名蒙面人员驾驶一辆皮卡向我防御方向急速接近。现场,2组警卫掩护荷兰工兵就地疏散隐蔽,2辆步战车冲向防御前沿进行支援。在皮卡距离防御阵地约150米时,张革强果断下达命令拉响警报,2人调转车头仓皇离去。

事后,荷军一名少校军官用一株从国内带来的郁金香表达感谢之情,“能够得到你们的安全防卫是我们莫大的荣幸!”

维和期间,分队高标准完成保卫战区司令部、为荷军提供全域防卫和458次机动巡逻、快反支援及239次警戒护送等任务。联合国助理秘书长简·露特赞扬:“中国军人在战乱未息的撒哈拉沙漠建起了安全绿洲。”

“工程质量无与伦比”—— “最强工兵”中国造

“这样不行,路面要洒水硬化!”站在计划部署柬埔寨、贝宁等4国维和部队的“绿洲兵营”里,望着眼前平坦的马路,工兵分队队长李凯华却皱起了眉头。

“我们用的是当地的红土,联合国的官员也很满意,没必要吧!”负责施工的中队长张达有点儿不理解。

也难怪张达不理解。为了这个联马团赋予的“优先工程任务”,官兵们戴着头盔,身着厚厚的防弹服,在骄阳下争分夺秒平整场地,搭建板房。渴了,就灌几口凉开水;饿了,就嚼几块硬馒头片。经过太阳长时间暴晒后的板房骨架、横梁等钢材物件,温度高达七八十摄氏度,官兵们厚厚的胶皮手套时常被烫穿,手上灼烧出蚕豆大小的水泡。

李凯华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捻了捻:“这种土看似很硬,但当地风沙大,用不了几次大风就可能吹飞,如果压不实,到了雨季,就会变得泥泞不堪。”

在李凯华的坚持下,官兵们从数公里外的尼日尔河取来水,进行铺垫压实,甚至连一粒小拇指肚大小的石子也要捡出来。

工程验收时,联马团工程部门负责人给出了“工程质量无与伦比”的评价。

尽管执行维和任务与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不尽相同,但在马里这个“形势最危险”的维和任务区,官兵们却时刻面临着生死考验。

那是工兵分队副队长王世伟最为紧张的一段时间。

去年5月下旬以来,反政府武装大举反攻,极端势力也展开新一轮针对联马团的恐怖袭击,联马团启动紧急预案,命令工兵分队派出分遣队赶到300公里外被反政府武装控制的梅纳卡,为尼日尔维和部队构筑营区防御设施。

既要高标准完成任务,又要防范可能的袭击,让带队的王世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

向梅纳卡机动的路途就不平静。300公里在国内似乎并不算远,但在那条坑坑洼洼的砂石路上,重装车辆却行进得异常艰难。为保证行车安全,行至晚间11时左右,官兵们就地宿营。可就在他们躺下不久,远处突然响起密集的枪声。分遣队很快接到通报:在他们不久前通过的公路上,发生武装派别冲突,造成3名无辜群众伤亡。

施工点同样险象环生。施工26天,分遣队经历了1次针对营区的恐怖袭击、2次反政府武装示威游行、3次发生在营地附近的武装冲突。危险面前,官兵们与维和友军共同坚守,直到构筑起牢不可破的防御工事,赢得“最强工兵”的赞誉。

针对马里经济发展落后、战后重建任务紧迫的情况,分队坚持力所能及解难帮困,清理废墟、捐赠文体用品、为孤儿院捐送米面……“有困难,找中国工兵”渐渐成了当地的流行语。

付出的是真情,收获的是友谊。在加奥,饱受战乱之苦的当地民众,见到拿枪的人,都会下意识地往后躲,唯独见到中国维和工兵,却会主动接近。加奥市市长迪亚罗称赞中国工兵是“和平的信使、友谊的使者”。

“你是第一个被邀请进入驾驶室的乘客”—— 医德仁心展形象

联马团组建以来,曾数次出现紧急事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伤亡人数和事件强度列联合国各维和任务区之首。任务期间,医疗分队官兵先后成功救治在11个波次袭击和事故中受伤的54名外军维和官兵。

去年4月26日,分队医疗区正式运转的第3天,就迎来了首批伤员。

当天14时左右,大批塞内加尔维和军人抵达马里,在由加奥前往基达尔营区途中发生严重车祸,1名维和士兵当场牺牲,另有8人伤情严重。接到联马团东部战区救援电话后,分队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做好收治准备。

14时50分许,三辆装甲救护车呼啸着驶进中国二级医院。现场组织伤员分类的医疗分队副队长朱四强仔细检查患者情况,接连发出伤员分流指令:一号伤员送到ICU抢救;二号伤员送到X线室拍片;三号伤员头部及四肢多发伤,立即止血缝合……经过近7个小时紧张急救处理,所有伤员都及时得到了妥善的收治和监护。

硬仗一场接一场。去年6月4日上午,一批正在执行任务的外军维和官兵遭遇路边炸弹袭击,在与反政府武装人员的激烈交火中,5名维和官兵受伤。

经过紧急检诊:1人全身多处重伤,左眼炸伤最为严重,随时都有失明的危险;1人右腿被子弹贯穿,胫骨粉碎性骨折;1人关节扭伤错位;2人鼓膜损伤,内脏有出血征象……官兵们迅速投入抢救生命的紧张战斗。

在王旭的记忆中,其维和经历中最骄傲的一件事,莫过于被邀请进入飞机的驾驶室,参观驾驶过程。机长告诉他:“你是第一个被邀请进入驾驶室的乘客”。

王旭是医疗分队空中前接后送组的组长。那是去年7月23日下午,他们接到任务后,携带急救设备直奔法军战地医院。

伤员是一名柬埔寨士兵,因沙尘暴把帐篷和人一起卷起落地,造成颅内出血,持续处于昏迷状态无自主呼吸,联马团专门派来一架飞机,接送病人到塞内加尔首都达喀尔救治。

飞行过程中,由于伤员自主呼吸停止,后送组不得不利用携行的生命支持设备为其手动供氧,这一下,就是两个多小时。其间,伤员颅内的引流管一度出现血液倒流现象,血氧值也不断下降。王旭果断指挥为病人静滴甘露醇,使患者脱离了生命危险。

目睹中国医护人员的高超技术和细心呵护创造的奇迹,德国籍的机长深为感动,破例邀请王旭进入驾驶舱参观。

自执行任务以来,空中前接后送组先后完成前接后送任务24次,空中飞行时间累计140小时,4次出境执行任务,飞行距离达6.5万余公里,平安护送伤员69人次,在战乱频仍的马里搭起了一条“空中生命通道”。

中国医护人员的技能是有目共睹的。去年5月12日国际护士节,联马团东战区在分队举行战地护理技术培训,分队护理人员现场展示了微光穿刺、荡木穿刺、心肺复苏的操作,赢得了在场人员的热烈掌声。

比技术更能赢得人心的,是中国医护人员那种无差别的人道主义精神。

不止一次,队员王志强和战友们一起,强忍着胃里翻江倒海般的反应,举手敬礼,然后,轻轻地关上冷藏集装箱的门。

里面,静静地躺着一具或者几具维和友军的尸体。

由于当地天气十分炎热,许多尸体得不到妥善的保存。队员们在搬运尸体的过程中,对牺牲的军人从来都是轻轻抬起、轻轻放下,保持对他们最后的尊重。

非洲是各类传染疾病爆发的重灾区,队员们在做好自身防护的基础上,积极为患者提供精心的医疗救护,感动了前来就诊的患者。一位视力模糊的伤员摸索着为照顾自己的护士画了一张画像,感谢她帮助自己度过了最虚弱的日子。

医疗分队队长肖刚深有感触地说:“很多伤病员在短短几天的住院治疗过程中对我们、对中国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医德仁心播大爱,点滴浇灌友谊花,我们展示的不仅是这批医护人员的形象,更是中国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