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驱动力支撑经济持续向好
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中国GDP增长破7,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再次喧嚣尘上,数家海外知名媒体推波助澜,中国经济崩溃论、增长极限论、金融危机论不绝于耳。表面观之,这些论调似乎都有立论依据,但仔细分析,要么是用旧理论套用新现实,要么是以偏概全、以点窥面,均不足以反映中国经济的全貌和潜力。
作者: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教授王茹
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中国GDP增长破7,唱衰中国经济的论调再次喧嚣尘上,数家海外知名媒体推波助澜,中国经济崩溃论、增长极限论、金融危机论不绝于耳。表面观之,这些论调似乎都有立论依据,但仔细分析,要么是用旧理论套用新现实,要么是以偏概全、以点窥面,均不足以反映中国经济的全貌和潜力。
事实上,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是中国经济格陈去弊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决定了中国经济的平台期转换必然是从高速转向中高速,而非“硬着陆”甚至“崩溃”;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决定了中国经济必将浴火重生,迈向附加值更高、发展潜力更足、对世界贡献更大、与资源环境更加协调的新阶段。
从支撑力来看,正如2015年1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菲律宾马尼拉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主旨演讲时所提及的,“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四个“没有变”绝非盲目自信,而是基于经济大国、人口大国、地域大国的事实基础,是基于历史、现实和未来潜力的客观分析。
从宏观经济的四大指标来分析,在经济增长方面,即使中国在未来五年保持6.5%左右的年均增长水平,在全球经济体中也属于较快的增长。在2008年金融危机的大潮必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论调中,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仍由2010年的4300美元提高至2014年的7380美元,国民生产总值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迈入“10万亿美元俱乐部”的国家;在就业方面,我国登记失业率多年均保持在5%以下,2015年前三季度我国新增城镇就业人员达到1082万,完成全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人的目标;在物价方面,金融危机以来,即使在4万亿一揽子刺激计划的作用之下,我国物价水平也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并未造成企业和民众过高的生产和生活成本;在国际收支方面,基本保持经常账户顺差、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的格局,国际收支自主平衡能力进一步提高。
从驱动力来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不仅是未来发展的指导方向,也在发展现实中已经有所体现。在创新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全民共识,如波特所言,经济发展驱动力由资源转向资本再转向创新的路径在中国正在实现。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经济生机勃发,互联网在提升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重组生产要素、更新组织方式等方面的作用已有效显现。2015年第3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达到7.8亿人,用户规模、网络基础、应用优势都为中国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表现的是中国拥抱互联网、引领互联网发展的强大自信。在协调方面,中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政府和市场之间、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都在逐步改善,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关系协调程度明显提高。
在绿色方面,虽然资源环境约束仍然趋紧,但随着节能减排、两型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正在缓解。2014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8%,意味着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将逐渐成为历史,中国正在逼近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峰值,方向性逆转将很快发生。在开放方面,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中国在“引进来”的同时更加注重“走出去”,一方面带来本国海外经济版图的扩大,另一方面在国际经贸投资领域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也为其他国家带来了巨大利好。在共享方面,近几年更好地处理了国富和民强的关系,劳动报酬的快速提高是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享受发展成果的典型表征。更好地处理了国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问题,基尼系数连续6年下降。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理念,提出了十三五期间实现全面小康、帮助现存7000万人脱贫的宏伟目标,充分体现出发展为了人民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