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开辟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新境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改革思想简评

13.01.2016  17:42
习近平开辟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新境界——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改革思想简评 - 松花江网
来源: img.cyol.com

    胡敏(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三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总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形成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尤其在经济改革领域以解决矛盾的问题倒逼全面深化改革,以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动实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仅从学术的价值来看,十八大以来经济改革的新思考新探索之于当代中国当代世界,其实是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在写就的一部新的发展经济学,其学术范式日渐成型,理论框架日渐丰满,理论体系日渐完善,值得认真梳理和深入总结。

        新常态思想设定了新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

        开展经济学研究,形成经济学思想体系,首先是要明确其研究坐标、参照系和基本方式,这也是构建新的理论体系的前提。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顺利完成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由一个单一的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向开放的融入全球市场体系的开放经济转型,也由一个立足后发优势实行赶超型战略的国家迈向一个可以在更多领域发挥先发优势引领发展的经济大国。这段历史辉煌,使得中国为世界提供了发展经济学新的范本。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也必须看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与此同时,中国开始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考验。这个时期,增长速度开始换挡,结构调整出现阵痛,传统增长方式亟待转型,传统生产要素边际效应递减,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更加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审时度势,将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社会状况概括为“新常态”。这样一个状态,不仅意味着经济增长动力、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方向必须转换,要寻求“”的发展路径,而且作为体量已是世界经济大国但质量仍归于发展中国家行列,依旧要解决由贫困到富裕、失衡到平衡、农业国到工业国、封闭到开放、快速成长到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经济学的“”态问题。也正应为中国之“大国经济”的特殊性,又注定了传统发展中国家经验和传统发展经济学理论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因此,中国必须通过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经济学,设定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范式,探寻新的发展经济学理论路径。以此观之,新常态思想就是中国发展经济学的理论坐标,书写新常态经济学就是撰写新的发展经济学。

        新的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为价值中枢的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本质特征,这是发展经济学人本主义的理论内核。新的发展经济学,是以“市场”为运行中枢的经济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微观运行机制,要体现价值规律对生产要素配置、社会利益调整和公众群体性偏好的优化和矫正作用,这是发展经济学的新的路径选择,着眼点就是以问题倒逼改革、以改革调整利益关系、以改革激发发展动力。新的发展经济学,还是以“可持续”为目标指向的经济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寻求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平衡、更加公正、更可持续的发展。以新常态思想为理论范式的发展经济学,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供给侧改革确定了新发展经济学的实践维度

        有了理论范式,更需要实践维度。

        近两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作出的重大判断。

        从去年以来,中央领导同志多次强调,要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认为这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这也被媒体广泛认为是对习近平经济改革思想完整体系的进一步丰富。笔者就此可以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将引领新常态,也事实上确定了中国新发展经济学的实践维度。

        过去38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利用生产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开放红利、人口红利和转型红利,充分释放了社会投资和消费需求,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雄厚的物质基础、齐全的产业制造能力和配套能力、丰富的人力资本、坚实的经济韧性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也深刻改变了国际政治经济利益格局。与此同时,结构性、体制性、周期性矛盾也不断累积。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把新常态下的发展基点建立在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政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之上,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更主要依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为此,经济工作重点必须转向,经济政策取向必须调整,经济工具使用必须更加适应和灵活。党中央提出,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实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来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使然,是正确认识经济形势后选择的经济治理药方、也是问题倒逼以解决中国中长期经济问题的根本之道。

        供给侧改革短期看是要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产能过剩、库存积压、不良资产较重、企业成本高企、债务率过高等企业转型、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的困境与阵痛问题,长期看是要根本解决我国创新总供给不足、潜在需求释放不力、新发展动力跟进不够、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不紧,特别是制度供给还严重短缺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就此提出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十个更加”的经济改革思想,即要更加注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发展,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经济增长,更加注重引导市场行为和社会心理预期实施宏观调控,更加注重加减乘除并举调整产业结构,要更加注重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更加注重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空间均衡促进区域发展,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保护生态环境,更加注重对特定人群特殊困难的精准帮扶保障改善民生,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行资源配置,更加注重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扩大对外开放。这“十个更加”既清晰指明了正确把握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思路,也确定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维度。

        思想是行动的引导,实践是理论的注脚。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只要继续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坚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一定会书写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发展经济学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