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量产、高效率为重心的现代工业背景下,“工匠精神”这个略显老旧的词汇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但它出现在了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此重视,来源于迫切的现实需求。在记者的调查采访中,虽然众多受访学者说法不同,但核心观点基本一致,工匠精神代表着时代的气质,包含着坚定、踏实、精益求精和勇于创新。
对技艺“炉火纯青”的追求
“工匠精神”在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源于手工业时代不同文化谱系中的生产者所体现的精神内涵。
据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宋时磊对中西方手工业史的考察发现,中国工匠群体产生于陶器时代的专业化分工,在以工商食官为特征的官方工匠、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为特征的民间工匠、以家庭为中心的个体手工业等组织形态的共同努力下,产生了圣人作器、尚巧饰、重责任、专注和专业、道技合一等为主要内涵的中国工匠精神;西方工匠精神中的勤勉敬业、注重细节、坚持专注则孕育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技艺经验和理性思维、中世纪以来所形成的行会制度、宗教改革背景下的新教伦理等。
无论西方的行会制度对行业标准的规范,还是东方匠人对技艺“炉火纯青”的追求,在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宏伟看来,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工匠们对设计独具匠心、对质量精益求精、对技艺不断改进、为制作不遗余力的理想精神追求。
近代化以来,随着机器化的普遍应用和工业化生产模式的推广,传统手工业工匠已经基本淡出历史舞台。但宋时磊认为,虽然工匠已经隐退,但是千百年来所形成的工匠精神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构成现代工业生产体系的核心理念的一部分。他举例说,精品意识是现代制造业的灵魂,要以最低的成本和资源投入,生产更多优质优价的产品;工匠精神造就了生产者重职主义的精神气质,有利于自身价值和品格的实现;工匠精神引领下,产品和消费者构建了精神文化的交流机制。
赋予产品更多 内涵和生命力
机械技术高度发达、工业化的大规模生产为现代社会提供丰富的产品。然而,人们为何却更呼唤产生于传统手工业时代的工匠精神?李宏伟分析认为,现代机械生产带来产品的大批量复制,产品虽然愈来愈精密、漂亮,但是缺少内涵和生命力。这是当今消费主义浪潮的内在基因所致,也是当今世界机械生产的共通问题。工匠精神或许是谋求未来出路之所在。
在受访学者看来,对中国制造业来说,工匠精神的提出尤其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李宏伟提出,当今我国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存在一哄而上的现象,受短视的经济效益驱动,全然不顾自己的客观条件、技术基础。企业缺少自己的技术特色、产品特色,同质化严重,造成库存积压,低价竞争。
“工匠精神所包含的精益求精、讲诚信以及劳动尊严正是一些粗制滥造的制造业中所缺乏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表示,现在的经济、文化环境已不鼓励追求短期效益的市场行为。
“正是劳动者的劳动操守、职业理想和精神追求,才让产品有了灵魂和生命力。”李宏伟认为,现代技术条件下的工匠精神意义表现在:劳动产品的个性化、创造性突显;劳动者的劳动意义升华;职业操守、技术标准内化。
“从产品的数量方面来讲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但从效益和品牌来讲我们不是制造强国,中国制造总体上还是处在高投入低产出的产业链低端位置。”李宏伟提出,“中国制造”要转向“中国智造”,一是要有“智”,有一大批生产一线的技术发明、技术革新支撑;二是要会造、能造、造好,再好的理论和技术都要靠人来掌握、转化、实施。
宋时磊认为,“中国智造”的特征是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尤其需要工匠精神的人性化理念,实现多元化的市场供给;同时需要改善生产者的社会地位,给予生产者必要的待遇和更多的尊严。
汲取工匠精神的传统内涵,结合工匠精神的时代要求。李宏伟提炼出现代工匠精神内涵的五种精神特质: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立德求富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和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
制造重在品质
迈向“中国制造2025”,工匠精神尤其不可或缺。
“大制造也要从造好一个螺帽做起。”李宏伟认为,企业的品质秉承着企业家的品质,优秀企业家应该具备工匠精神品质,专注和执着,从小事做起,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用心做产品,赋予企业和产品以生命和灵魂。
宋时磊提出,在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之中时,应避免泛标签化的倾向,工匠精神不仅仅是一种口号,还需要具体的制度和落实,对工匠精神的理解不应崇洋媚外而丧失中国本土企业文化的底气,应强化与本土文化结合。
李宏伟同时也提出,呼唤工匠精神不等于回到手工业作坊,而是要结合时代需求,将工匠精神与现代企业相融合。比如,以双导师制培养现代工匠;加强职业资格认证,将工匠精神具体化、社会化、制度化;将工匠精神融入企业文化,形成尊重技能、尊重工匠的企业文化;运用知识产权制度、激励制度维护技师、工匠的合法权益。(张清俐)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