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洲上将:大阅兵是对抗日英雄的伟大致敬
国防大学政委刘亚洲上将谈铭记历史、弘扬抗战精神——
大阅兵是对抗日英雄的伟大致敬
■本报记者 曲延涛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之“抗日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赢得对海洋民族的胜利
记者: 您在最新著作《精神》中说,中国自秦皇汉武之后就失去了原来的精神。那么,今天我们找回失落的精神了吗?
刘亚洲: 抗日战争是一曲壮丽的史诗,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在抵抗法西斯侵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是第一个拿起枪杆子的国家,也是战斗到最后的国家。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勾勒出我们民族近现代史的曲折轨迹,而伟大的抗日战争正是这段历史的转折点,是一道过去与未来、沉沦与崛起、衰败与复兴的分界线。
一个民族,要指望在世界政治舞台上占有巩固的地位,关键是确立自信心。而这种自信心往往是通过一两次决定性战争确立的。历史上一个国家的崛起无一不经历几场硬战的考验。
抗日战争正是这样一场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硬战,成为中国现代民族精神的成长起点,代表着一个民族精神的觉醒。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以抗日战争为开端,以艰苦卓绝的奋斗和牺牲赢得的胜利,使蕴藏在我们民族内部的无穷力量得以焕发。没有什么比战争更能塑造一个民族的品格,也没有什么比战争更能反映一个民族的血性、胸怀、胆略。抗日战争重建了民族自尊,赢得了国际尊重,鸦片战争以来长期失落的民族自信心开始恢复,找回了自信,成为伟大民族复兴的重要心理支撑点。
抗日战争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伟大的反侵略战争传统的复兴与弘扬。
中华民族历史上,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几百年抗击北方草原民族的袭扰侵略,只有在秦皇汉武时期才以农耕民族前所未有的主动进攻精神,在一系列富有创造性的大规模歼灭战中,赢得决定性的胜利,大体划定农耕民族与草原民族的生存边界,也奠基起我们民族面对侵略时,意志坚韧、持久经略、决定性会战、彻底歼灭的传统。1936年2月,毛泽东率红军北上抗日途中,写下经典篇章《沁园春·雪》,对秦皇汉武所奠基的伟大反侵略战争传统是心向往之的。
抗战时期,毛泽东写下的不朽战争著作《论持久战》,指挥的不少经典战役,在精神气质上都是对中华民族历史上反侵略战争传统的传承。但是,这一次的对手不是游牧民族,而是一个新崛起的海洋民族。近代中国安全的祸患始自海洋,国家衰败源自海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中国第一次赢得对海洋民族的胜利。
一个国家的士兵有什么样的精神状态,这个国家就有什么样的魂魄
记者: 鲁迅说,无论体格多么健壮的国民,若是精神上麻木和愚昧是可悲的。今天,我们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精神?
刘亚洲: 抗日战争是我们民族的一次涅槃,是一次民族精神的重建。西方何以富强?中国何以贫弱?这是从鸦片战争以来洋务运动先驱者们探讨的问题,也是甲午战争后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维新思想家们认真探讨的问题。鲁迅说“中国是沙聚之邦”,中国人那种圆滑、敷衍、逃避、奴性、保守,在事关民族存亡面前袖手旁观的麻木和愚昧,使得富强的梦想总是在历史的紧要关头失去。国民性成为一个关系民族前途命运的问题。
战争离不开精神的对决。恰恰是在抗日战争中,我们这个民族展现出“拼将头颅十万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精神,从“八女投江”到“狼牙山五壮士”,正是这种不屈服、不妥协、不退让,决绝无比的真实写照。
共产党人如此,不少国民党军人身上也展示出可歌可泣的铁血精神。抗日名将张治中在战前写好遗书:“当前正是国家民族危急存亡之秋,治中身为军人,理应亲赴疆场,荷戈奋战,保卫我神圣领土,但求马革裹尸,不愿忍辱偷生,如不幸牺牲,望能以热血头颅唤起全民抗战,前赴后继,坚持战斗,抗击强权,卫我国土。”
陆游曾说“兵魂销尽国魂空”。一个国家的士兵有怎样的精神状态,这个国家就有什么样的魂魄。甲午战争时期,清军士兵无论拿什么武器,看上去都像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但是精神一变天地宽,在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队伍里,农民拿起武器就是战士。共产党的士兵都懂得,战场上刺刀要见红,只有敢于拼刺刀的队伍,才是厉害的队伍,才是英勇无敌的队伍。这种自信、雄强、勇毅正是一个民族上升期的写照,也是新旧时代变革的精神底蕴之所在。
1943~1944年,昭和天皇的弟弟三笠宫亲王在深入考察中国战场以后,对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干部发表了《作为日本人对中国事变的内心反省》的讲话,称日本对中国是“无所不取,掠夺殆尽”。而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对民众的军纪则特别严明,决非日本军队所能企及”,在这种情况下,中共若不“猖獗”,“那将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中的第一大奇迹了吧。”“在我看来,这样的日本军队,是无法与中共对阵的。”
没有哪一次的巨大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造成巨大历史灾难的日本侵华战争,也使中华民族结束了苟且偷安的历史!这场战争深刻地改变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
时代发展已天翻地覆,有些日本人还生活在军国主义时代的历史幻觉中
记者: 您说过,抗日战争是中日两个民族在精神上与格局上进行的一次全面对决。抗战已过去70年了,日本为什么仍有些人对战胜他们的中国人耿耿在念,原因何在?
刘亚洲: 一个不能自主的国家所希望的是恢复过去曾经拥有的;相反,一个自主的国家则是争取创造它所未有的。战后70年,日本仍是一个不能自主的国家。时代发展虽已天翻地覆,有些日本人还生活在军国主义时代的历史幻觉之中,缺乏清醒理智的现实感。
在一个走向没落的国家中,总会有人试图螳螂挡臂,希望阻挡历史车轮的前进。甲午战争结束后,在满清王朝衰落的残阳中,张之洞以往昔的大国心态说,“知耻——耻不如日本”。当抗日战争结束时,中国与日本的历史地位发生逆转,日本有人难以接受失败的现实,难以接受日本失去的“大国”地位。
在世界文明史上,日本因为缺乏原生性的文明创造力,从来不是领导世界发展潮流的强国。文明创造力的缺失,使得日本只能长期在大国舞台上充当配角,当然是一个具有极强搅局能力的配角。对征服者与强者,日本总是恭顺与合作;对待弱者与被征服者,日本则屡屡以屠城、血洗的方式对待。抗日战争结束后,中国人收养日本战争遗孤,放弃政府战争赔款的态度,毛泽东、周恩来坚持发展中日友好的远见,恰恰映衬出中华文明所具有的深厚底蕴与博大,中国政治家在战略上的谋深虑远。
文明的局限性,决定了生存的局限性。日本很多时候的悲剧就在于,本来只能做“棋子”,却总想成为“旗手”。真相往往使人痛苦。侵华战争的失败只是将日本文明的局限、日本右翼政客在战略上的浅陋、日本国家战略上的失败彰显出来,而日本有人却难以接受这种为历史所检验的真相。一个民族如果习惯于掩饰历史、拒绝真相,沉缅于自大的狂妄幻想之中,则是没有希望的。
抗日战争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以选择、锤炼民族的英雄来为时代开辟道路
记者: 9月3日,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在北京的长安街上将举行一场盛大的阅兵式。您觉得这次大阅兵的意义何在?中国在对外传递什么信号?
刘亚洲: 这次大阅兵是对抗日英雄的一次伟大致敬。抗日英雄们,生则以头颅作路标,倒下则以身躯铺垫民族前行的道路。今天,我们正是走在英雄的道路上。
没有英雄诞生的民族是可悲的,不崇敬英雄的民族没有未来。
战争是一部英雄的成长史。一场战争在塑造伟大的同时,也在淘汰卑劣。在这场铸就英雄、塑造民族魂魄的战争中,既把投降者精神的萎缩、血性的沦陷载入民族耻辱史,更将战争中诞生的英雄塑造成我们民族共同的记忆。
抗日战争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以选择、锤炼民族的英雄来为时代开辟道路。抗战爆发不久,战争前途是胜利还是失败,拷问也考验着每一个中国人。在最需要方向的时刻,过去的革命党人汪精卫却彻底投降。革命党人曾经以“好头颅,谁当砍去?”的殉道精神,冲垮了千年封建藩篱。但是,转瞬间黄花岗上一抔土,早已湮没于荒烟蔓草之中。在面对日本侵略时又如何?亲日之风甚嚣尘上,不少人露出了“对凶兽则显羊相”的奴性。辫子割掉了,但是留辫子时代的思想却没有割弃。昔日的“英雄”成为民族的罪人。
我常想,国民党也曾经为中国历史的伟大变革迸涌出不少血性奔腾的伟男子,但是,为什么在一个需要英雄的历史关头,却出现一批“惧日”而跪下堂堂七尺男儿之躯的败类?
刘亚洲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正在上小学的刘亚洲看了电影《甲午风云》,满心愤懑,第二天上课时在作业本上画了这幅画。五十年来,他一直保存着这幅画。
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强大文明的国家中有资格占有一席之地,遇到任何挑战就不可退缩。在这场伟大的战争中,作为抗日中流砥柱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去回避、躲闪、隐忍,而是不断奋起抗争,创造出战争的奇迹,把“亮剑”精神贯穿始终。
战争的残酷就是你死我活,战场上的英雄是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打出来的。1944年,日军已是大势已去,但是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仍然溃败不已。蒋介石在对高级干部训话时说:“我们国家和军队的地位,低落到这种地步,我们如果还有一点良心血性,还能够毫无感觉吗?还能够因循下去吗?”
同样是高级将领,在共产党的队伍中又是一番气象。1940年10月29日夜,八路军第129师集中第385旅与第386旅主力、新编第10旅及决死队第1纵队各一部,将参加报复性“扫荡”的日军第36师团岗崎大队500余人,包围于山西武乡关家垴地区。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亲临阵地视察、指挥。日军飞机轮番轰炸扫射,战况十分激烈。
刘伯承建议彭德怀暂时撤围,另觅战机。彭德怀在电话里咆哮:“拿不下关家垴,就撤掉你129师的番号,杀头不论大小!”彭德怀无所畏惧知难而战,是英雄情怀。刘伯承不惧“杀头”讲真话,也是英雄本色。
因此,从塑造民族精神的意义上去仰望,抗战英雄注定要成为民族心中经久长存的人物,并不仅仅因为战胜攻取的成就,更在于其蕴藏的精神、情感、正义。
这次大阅兵既是对抗日英雄的缅怀,也是对和平的期盼。维护和平正是我们要对外传递的信号。
在人类战争史上,战争比和平更为久远。和平不是无代价的。美国在“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名义下进行了无数次战争,这里暂不谈战争的实质如何以及正义与否,但美国把这些战争无一例外地变成了自己的精神遗产,并以纪念碑的形式警醒后人:美国今天的社会是得益于这些人的。这一理念有其值得借鉴的地方。一个民族要想兴旺发达,必须有坚实有力的军事力量来支撑这个民族的发展。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伤亡最大、代价最惨,其中,国力贫弱、军事落后是根本原因。正因如此,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则显得尤为重要。
和为贵,是我们民族的伟大传统,所以才有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防御性军事工程——万里长城,而不是穷兵黩武地不断发明毁灭人类的战争利器。但是,历史已经警示,日本虽然缺乏战略,但不缺少战争冲动。日本自近代以来,在对华政策上往往表现出挑衅性、进攻性、冒险性,主动制造冲突、摩擦、挑起战争,屡次打断中国历史性发展的机遇。
战争只有在逝者眼里才结束。中国要有和平稳定的发展环境,离不开一支维护和平的强大军事力量。
(责任编辑:卢凯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