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吉林省11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城市晚报讯 如今已至年终岁尾,回望“十二五”,我省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突出成效。五年来,我省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繁荣稳定目标,加快推进吉林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夯实粮食稳产增产基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强化科技支撑和社会化服务,稳步推动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改善农村民生,已全面完成了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
农产品加工业成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十二五”以来,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生产实现2000年以来的“十五连丰”,粮食总产量跨越500亿、600亿、700亿斤3个百亿斤台阶。2011-2014年,全省粮食总产年均679.89亿斤,年均增长5.67%。全国产粮大县前10名中,我省就有5个,包括榆树、公主岭、农安、梨树、扶余。
“十二五”以来,我省园艺特产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11-2014年,全省园艺特产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42%,预计2015年底,全省园艺特产总产值实现1400亿元,比“十一五”期末翻一番。我省始终坚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全省三大支柱产业之一。2011-2014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14.86%,预计2015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左右,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我省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核心任务,农民收入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的好势头。2011-2014年,全省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4.2%,始终高于同期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和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4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780.12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上年的2.32:1缩小到2.15:1。预计到2015年底,全省农民收入有望保持8%的增长速度。
实现11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十二五”以来,围绕破解“地权咋改”、“粮咋转化”、“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钱从哪来”、“人往哪去”等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我省创新体制机制,包括启动农村土地确权国家整省推进试点、扩大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开展“三权分置并行”试点等。一些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吉林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明显增强。
“十二五”期间,我省深入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推进农村环境整治等6大工程、村屯道路等32项建设,打造样板村群和标兵村,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显著改善。省投专项资金9.4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100亿元以上,全省农村公路里程接近80000公里,所有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实现了村村通。创建美丽乡村108个,整体美化县(市、区)12个,农村绿化美化自然屯11758个。扶持建设农村文化大院9319个、休闲健身广场3829个。改造农村泥草房76.4万户、危房34.4万户。解决了1018.06万农村居民及74.87万农村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推进1503个贫困村整村跃升,实现116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
“十三五”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
如今,“十三五”即将伴着新年的曙光到来。在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方面,我省将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推动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和城乡居民收入均衡。
发展规模效益型和生态友好型现代化大农业,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建设一批国家级粮食生产核心功能区,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700亿斤水平。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到2020年,农业规模经营面积比重达到40%以上。
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增加经营性收入。支持农民盘活承包经营的土地、林地、草场等资源,增加财产性收入。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开展农民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性,增加工资性收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富民行动,增加创业收入。
城市晚报记者 卢玉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