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三代环卫人 接力“扮美长春”
清晨,你在长春街头看不到堆积的落叶,因为早起的环卫工人已经把路面打扫得干干净净。从上个世纪50年代的驴车、粪勺,到改革开放后的推车、扫帚,再到现如今的自动清扫车和线上管理系统,二道区环卫工作者华春阳讲述了外祖父、父母和自己三代环卫人扮美长春的故事。
三代人的环卫情结
华春阳的外祖父名叫裴兴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环卫工人,她对外祖父的了解更多的是来自家里的几张老照片和母亲的讲述。“我三岁那年外祖父就去世了,母亲那里有几张外祖父当年的照片,我小时候常听母亲讲外祖父当环卫工人有多么辛苦。”
上个世纪50年代的长春,城区的街路多是由砖沙铺成,背街小巷多为泥土路,老百姓形象地比喻为“晴天一身灰,雨天两脚泥,风天土打脸,雪天走滑梯”。当时所有的环卫工作几乎都由人工完成,仅有的几辆驴马车就是最现代的工具。那时的环卫工人还有一个别称“淘大粪的”,因为那时普通居民使用的公共厕所都是旱厕,而环卫工人除了清扫街路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清理公共厕所。对于外祖父的工作,华春阳很难有切身的感受,她第一次认识环卫工作还要从她的父母说起。
华春阳的父母都是环卫工人,一把扫帚、一把锹、一辆手推车,是他们这一代环卫工人的“标配”。因为母亲在一线工作,所以华春阳从未在清晨起床时见到过母亲的身影,她也早早地就学会了给自己和家人做早饭。“那个时候我最不喜欢下雪天,不是因为冷,而是因为一到大雪天,我就很难见到父母,天没亮他们就走了,有时我都睡了他们还没回家。”华春阳曾经埋怨过自己的父母没有光鲜体面的工作,埋怨过他们因为太忙而很少陪伴自己,但大学毕业的她却仍旧选择了从事环卫工作。
成为家中的第三代环卫人
华春阳坦言,小时候她跟很多人一样不喜欢父母的职业,“那时候我从来都不让父母去学校开家长会,怕大家知道我父母是扫马路的,每当想起他们的职业我就会非常自卑。”直到读高中时,她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那里面把环卫工人称作“城市的美容师”,从此她对父母的工作有了新的认识。读高二时她第一次在作文里写了父母的工作,那篇作文不但得了满分,还在全校进行了展读,“我站在同学面前读作文时,台下没有想象中的鄙夷的眼神,同学们给我的都是感动和鼓励,从那一刻起,我对环卫工作不再有偏见。”
大学毕业后,华春阳本打算留在北京或者到南方工作,但就在那一年,母亲在工作时意外被车撞倒,好在抢救及时,最后转危为安。在医院里照顾母亲的华春阳了解到,环卫工人在路面工作遇到交通意外的情况并不少见,她突然萌生了自己也要从事环卫工作的想法。“父母当时都不太同意我也到环卫系统工作,但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环卫工人的工作方式,改变人们对环卫人的认知。”就这样,华春阳当上了“城市美容师”,也成为家中的第三代环卫人。
用数字化机械化扮美这座城市
虽然是大学生,但华春阳依然选择从基层干起。刚上班时,她在一个保洁中队担任副队长,负责东盛大街至东大桥、荣光路至惠工路区域的保洁巡查工作。“上班不长时间,有人给我介绍了男朋友,因为没时间见面,我就把他约到我巡查的路面上,记得第一次约会他就陪我整整走了三个小时,他也看到了我最真实的工作过程。”对方并没有嫌弃她的工作,就这样,一年的时间里,她所在的巡查线也成了他们恋爱最好的见证。
如今的华春阳在二道区环境卫生保洁管理中心从事内勤工作,负责数字化处理中心的信息处理与统计工作,全新的作业方式让如今的环卫工人工作强度得以减轻,工作安全性得以提高。华春阳说:“现在的环卫工作跟以前大不相同,长春市有两万余名环卫工人,各类环卫机械化作业车辆和设备3865台(套),道路机械化清扫率达到85%,已实现常态化机械化清扫和清洗,大大降低了环卫工人的劳动强度。”在环卫系统,像华春阳一样的年轻大学生并不在少数,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改变环卫人的工作方式,继续扮美着这座温暖的城市。
来源:长春日报 记者:林桂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