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视野下的老年服务和老年服务的健康发展

15.03.2018  14:43

  只要在家,即使防火措施已经做得万无一失了,即使是在飘雪的天气,老于依旧是早早起床,迎着启明星步行到合作社的大院里“巡逻”。“多少年的习惯了,不看看不放心,早一趟,晚一趟……”老于说,只有亲眼看到院子里成垛的芦苇,他的心里才稳才踏实。老于名叫于忠学,是杜尔伯特县烟筒屯镇的农民,在当地人眼里,他是一个挺能折腾的人。这些年来,也正是这份“不消停”,成就了他的一番事业。

  在烟筒屯镇能闯出一片天地,老于依靠的是当地丰富的水草资源。到今年,这个镇的芦苇面积已达37万亩,年产芦苇15万吨,产量位居全县首位。依托芦苇资源,这个镇组织群众成立了近20家苇制品生产加工合作社,带动近3000人从事苇制品精深加工。老于的鑫泓瑞饲草种植专业合作社算是其中的佼佼者。

  “谁也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一点一点折腾呗……”老于说,他刚开始时是自己干,收割、存储、销售,逐步打开市场后,才在2016年成立了合作社。从单打独斗到组团创业,合作社的业务逐渐扩大,包括苇制品深加工、玉米秸秆生物质材料运输、仓储等业务。规模大了,社员多了,现在已有180多人入社,常年用工量150多人。特别是近几年,合作社本着“创利于民”的宗旨,积极探索增加芦苇产品附加值的发展方式,办公司、找销路、实现深加工,让农户手中的小小芦苇变身致富“黄金棒”。2017年,合作社加工苇草制品4万吨,收入900万元,引领更多农户走上了致富路。

  我出钱,你致富,脱贫攻坚齐帮助。“合作社发展不能光顾自己,扶贫的路上,咱也得有担当,现在我们注重吸纳贫困户,让他们通过务工的形式增加收入。另外,还通过与他们的帮扶责任人合作,以入股的方式带动贫困户增加收益。”老于觉得,搞农民合作社令他高兴的,不仅是获得了收益,还有就是能帮助贫困户。合作社成立之初,承包整合了12万亩苇塘辟建芦苇生产基地,合作社和周边农户签定订单,建立长年供求关系,为芦苇的加工、销售提供了充足的货源。通过辐射带动,目前已有50余户贫困户通过入股的方式获得分红。此外,为了让合作社成为贫困户“脱贫之家”,老于常年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临时用工的机会。同时,合作社与镇内生产加工户对接,签定供销合同,年收购镇内苇帘等苇制品近5000吨,仅加工一项就拉动农民年创收300多万元。

  我办厂,你培训,技术支持不可迟。就目前情况看,当地的芦苇加工还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收割、加工等环节都需要大量人员,虽然加工不是太精密,但是人员的技术高低还关系产出效率,所以在人员培训上,合作社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搞培训上,老于特地寻求了烟筒屯镇政府的支持,由政府出面邀请山东、河北等地的苇制品加工能手到本地,为合作社社员传授芦苇加工及苇编技艺。去年举办培训班两次,培训了80余人次,其中涉及贫困人口近40人,免费发放技术资料100余份。“加入合作社后,我们的日子过得也有盼头了,尤其是政府给安排了培训,掌握技术再打工,收入比以前多了不少,继续跟着合作社干,脱贫是早早晚晚的事儿。”贫困户社员张振洪前些年因为缺少技术支持,日子一直不富裕,自从加入合作社,学了技术,他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目前已经顺利脱贫。

  你收割,我收购,脱贫致富好生活。“平时我们芦苇原料销售是每吨30元左右,现在公司以每吨60元的价格收购,并且大范围收购周边农户的苇包、秸秆,省去运输成本的同时,也保证了我们的芦苇收入不减反增。”农户袁国禄高兴地说道。2016年4月,合作社为进一步拓展开发渠道,将目标锁定在秸秆等生物质燃料发电方面,成立秸秆再生能源开发公司,建立生物质秸秆压块生产线,年可利用秸秆15万吨左右,生产优质秸秆压块10万吨。这个项目带动周边群众从事生产劳务输出500人,人均增收1万元。其中雇用贫困户临时用工25人,日工资可达200元,可连续从事工作4个月以上。雇用运输车辆43台组成运输队,车辆日工资可达到500元,促进了周边村民通过劳动力转移增收致富。

  小芦苇,大市场,未来前景利更长。编织苇帘只能算是粗加工,为了促进发展,在芦苇身上获得更大的效益,老于在芦苇工艺品生产上动起了脑际。通过在苇质选择、机械加工、人工深加工等方面下功夫,把芦苇制作成地地道道的工艺品,靠高质量闯开了市场,打响了品牌。做出好东西是重点,宣传出去,打出品牌同样关键。老于积极参加各地商品博览会、交流会的同时,与天津、大连等地的客商密切合作,并通过他们的媒介作用,把集天然韵味和科技加工为一体的工艺品推向了国际市场。仅此一项创汇近50余万元,带动周边100多户农户稳定增收。

  “下一步,打算扩大苇制品加工规模,加强苇制品质量,拓宽销售市场,积极吸收周边村屯农户尤其是贫困户加入合作社,带动更多乡亲增收致富,实现苇制品加工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老于看着高高的芦苇堆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