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好的城市享受更好的生活 ——长春建设“幸福之城”综述

13.12.2017  07:53

  在温暖中醒来,窗外蓝天白云,飞鸟当空;于早高峰出行,地铁、轻轨、公交、自驾,方便快捷;计划办理业务,“进一个门、上一张网,办所有证”;结束一天忙碌,孩子们“蓓蕾”般的笑脸融化心田……

  “长春多年被评为最具幸福感城市实至名归!”12月7日,当长春市第十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时,主办方《瞭望东方周刊》副总编辑王啟广如是说。

  是的,面对市民对于自然、空间、便捷的种种需求,“幸福之城”长春,用一年又一年的创新、一年又一年的发展,全力为市民打造更好的城市、创造更好的生活。

  “建设幸福长春,绝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在行动上。城市建设的变化,要让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实实在在地体验到。”诚如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君正所言,我市坚持把城市建设与发展放在更大的格局中去思考、去谋划、去推动,立足吉林看长春、放眼全国看长春、走向世界看长春。围绕建设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这一主线,科学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个关键环节,全面实施旧城改造提升和加快新区建设“双核带动”战略,注重彰显人本理念、文化元素、生态特质和城市特色,关注民生,着力打造“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的现代宜居宜业城市。

   潜力迸发

   经济发展奋力上扬

  有着近20年留美工作经历的张立华,目前正牵头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团筹备组建“吉林省东北亚智能机器人与无人系统研究院”,研究院的组建将为吉林相关领域产业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平台服务。作为在高性能计算、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等领域拥有极深造诣的专家,张立华何以最终选定长春?他给出的答案是:“这里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良好的政策环境。

  据张立华介绍,自2011年回国,他就在长春高新区创办了长春博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与英特尔、AMD等国际知名企业开展深入合作。从入选长春市首批“长白慧谷”英才计划,获得省、市、区无偿资助200多万元,到入选第十三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长春新区给予200万元无偿支持和1000万元股权投资,整个创业过程中,张立华最大的感触就是来自各方面的支持。

  发展的关键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为更好地汇聚各方优才,早在2011年,我市就建立了东北地区首家“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全市先后实施6批“长白慧谷”英才计划,共有104名高端人才入选,资助资金达3500多万元。2017年4月,我市又率先以城市名义成立了“长春市院士专家联合会”,将驻长27名院士、25名双聘院士和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等聚合在一起,发挥“人才中的人才”的特殊作用。

  打造“人才磁极”,激发创新动能;产业搭台,大项目“唱戏”;以“”治“”,实现软环境建设“弯道超车”……短短几年,正是这一系列创新之举,最大限度激发了经济活力,为长春的发展带来了最强动力。

  2017年上半年,长春生产总值增长8%,比2016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在东北四市中居首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3%,比上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6%,增速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增长8%,增速高于上年同期1.3个百分点,在东北四市居首位。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从2015年最低谷时的6.5%,到2016年7.8%,再到2017年上半年8%,长春市经济潜力迸发、奋力上扬的趋势越发清晰。

   旧城改造

   打造现代宜居宜业城市

  2016年,我市启动了城建史上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提升工作,计划用两年时间综合改造316个老旧片区、600多条街路和20个商圈。2016年,完成了260条街路、6个精品商圈、155个老旧片区的综合改造。2017年,本着突出民生、突出功能的原则,实施了10个方面的改造工程。

  徜徉春城街头,一条条宽阔通畅的街道,一片片焕然一新的老旧小区,一个个美丽的公园和绿地,每一处都彰显着现代都市的大格局、大框架;每一处都写满了新城市的新生活、新变化。

  也是在这两年间,三环内200多万市民的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老旧小区的私搭乱建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健身器材、景观小品;困扰百姓多年的跑、冒、滴、漏地下管线,得到了力度更大的改造……

  “就是这条‘朋友圈’,我把小区改造后的照片发了几张,你看,多少个‘点赞’,我的一位外地朋友还留言‘处处见景致,处处见民生’……”说起这条“朋友圈”,家住邮电小区的姜大爷滔滔不绝。不只是姜大爷,其他居民对于小区从里到外的蝶变都发自内心地慨叹。“本地人幸福,外地人向往”正成为他们的生活写照。在他们心里,自己的家园正越来越美,长春这座城市正越来越美。

  而除了这些看得见的“”,旧城改造提升中,我市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交通整治等方面也亮点频出。

  ——保障房建设。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04亿元,购买、建设保障房小区37个,共6.4万套、337.54万平方米。全市享受住房保障政策的家庭达7.1万户。公租房分配入住率达到100%。对低收入家庭,按照公租房租金的50%收取租金,使这些困难群体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棚户区改造。2015年至今,全市拆除棚户区2.6万户、160万平方米。“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改造棚户区42777套、289万平方米,可释放土地1300万平方米,每年计划完成8500套左右。

  ——违法建筑整治。2016年,我市拆除违法建筑136万平方米,是过去5年之和,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我市将对违法建筑保持高压态势,还长春一个舒朗大气的城市形象,还人民群众一个纯净和谐的生活空间。

  ——交通整治。采取不同方式,3年改造交通堵点33处。地铁1号线一期实现载客运营。地铁2号线、北湖快轨、轻轨3号线延伸线正在按时序施工。已着手启动地铁5、6、7号线,快轨机场线、双阳线和3号线南延、4号线西延、2号线东延工程。快速路桥下共规划建设停车场105个、规划泊车位2618个。

   进一个门 上一张网 办所有证

  直面群众、企业办证难、办事难、走冤枉路等问题,2016年7月起,市委、市政府在全市推行“一门式、一张网”政务服务综合改革工作。

  “一门式”,即进一个门可办多件事。“一张网”,即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全部网上办理、全程电子化,可追溯、可留痕、可监督。同步建立手机导航系统、网上办事大厅、手机办事大厅,实体与虚拟有机融合、线上和线下良性互动,成为一张能办事、办成事的网。

  “由于实行了受审分离,过去分诊式的112个办事窗口缩减到现在全科医生式的25个综合窗口,实现了所有审批事项任何一个窗口都可办理。”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杜勇说。过去办事难主要是由于对申报条件模糊不清,同一件事不同的审批人员会有不同的理解。为此,事项标准化成为改革工作的重头戏。

  如今,事项标准化工作基本完成。全市1900余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1500余项实现了审批条件、审批要件、审批流程标准化,每个事项都能提供规范表格、填写说明、示范文本和办事指南,989项已经入网上线运行,其余事项很快也能上线。

  自2016年11月底网络开通以来,截至2017年10月31日,全市共受理行政审批及公共服务事项409091件,群众满意率达到99.74%。

  改革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017年7月18日,市政务公开办本着常用先行、分步稳妥的原则,在南关区政务服务中心启动“N证联办”改革试点,首批推出了办理量多、受益面广的开办饭店、药店、旅店等28类项目涉及的51个证照。不到两个月,就受理业务109件。这批项目平均办理时限由48个工作日压缩到27个工作日。9月13日,市政务公开办在南关区政务服务中心召开现场会,“N证联办”的政务服务新模式向全市推广。

  自此,“进一个门、上一张网,办所有证”在长春已不再是梦想,“填一张表、交一套材料,就能把事办成”正成为更多企业的便利。

  现在,法人事项到市、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自然人事项到街道和社区的公共服务中心就可解决。市、区、街道、社区四级联动,改变了过去满城跑、满楼跑的情况,办事时效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