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科研国家队助力林业现代化

20.10.2017  08:39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林业科研的国家队,中国林科院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为动力,发挥科技、人才、信息优势,努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服务现代林业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5年来,中国林科院服务国家战略成绩突出。主持或参与完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3-2020年)》《主要林木育种科技创新规划(2016-2025年)》《全国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与价值核算报告》《中国森林可持续经营国家报告》《生物多样性国家报告》等重要报告和建议100余份。“建立国家储备林制度,深入推进木材战略储备生产基地建设报告”获李克强总理批示,相关建议被写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二期规划思路研究”获国务院批复。开展森林城市基础研究与实践推广,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提供技术、标准支撑,推动森林城市建设纳入国家“十三五”发展战略。深入开展林业应对气候变化、森林碳汇等问题研究,为国际公约谈判、林业援外项目建设提供支撑。围绕“一带一路”倡议、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完成中东欧国家林业合作研究。牵头完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林业合作规划》。组织专家参与涉林公约与进程等国际谈判,完成《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中国国家意见》等履约文件。   5年来,中国林科院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增纵向科研项目1169项,验收1093项,共鉴定(认定)科技成果253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9项、省级一等奖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7项,获授权专利763项,授权林业植物新品种195种,制(修)订行业标准278项、国家标准128项、国际标准4项,实现了我国主导制定林业国际标准零的突破。出版科技专(译)著234部,发表科技论文7474篇。实现杨树生态育种体系建设,选育新品种30个,产量提高20%以上。完成杉木第三代遗传改良,材积增益达到30%-40%。攻克了落叶松杂交新品系创制技术难点,材积增长20%以上。桉树人工林生态经营和产业升级技术取得新突破,培育桉树新品种4个。系统开展了沉香、檀香、紫檀等珍贵树种优良无性系选育、无性繁殖、高效栽培技术等研究,并编制了培育技术标准和规程。完成毛竹基因组测序和草图绘制。选育审(认)定油茶良种30多个,“长林”“亚林”油茶系列良种增产3-6倍。解决了核桃良种无性繁殖的世界性难题,平均产量提高3倍以上,推广面积达到2000万亩。杜仲良种、高效栽培与资源高效利用取得重要突破,推广杜仲良种10个。在天然林保护与生态恢复、结构化森林经营、林业资源信息监测、美国白蛾和栗山天牛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   5年来,院地合作范围不断扩大。中国林科院与9个省份,16个地(市、县),14个院校、企业签署协议,新增合作共建机构13个。组织实施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项目134个,签订科技成果转让合同书178项。主办大型科技成果对接、实用技术培训、科普宣教活动200余场,组织科技特派员500人次,培训人员万余次。开展工厂化育苗、营造林及木材加工机械装备研发,林木育苗新技术推广覆盖全国,繁殖苗木20亿株,造林1000余万亩,一大批营造林机械及加工设备得到推广应用。突破木塑复合材料、竹基纤维复合材料、低质材清洁制浆、生物质气化发电等关键技术,形成竹材工业第四代标志性技术,木制品增值15%以上,林化产品精深加工率超过60%。加强油茶、核桃、杜仲、板栗等经济林良种栽培和林业资源高效加工利用技术、设备等研发与推广,其中创新并推广了杜仲果园化栽培技术模式,盛果期每公顷产果量可达3.9吨-4.8吨。低等级木材高得率制浆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在江苏、福建、四川等地建立生产线30多条,成套技术与装备实现出口。   加快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5年来,中国林科院涌现出一批杰出人才,其中国务院参事2人、全国政协委员1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1人、全国先进工作者1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4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还有多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国际林联杰出博士研究奖等奖项。2015年,中国林科院入选科技部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林业现代化建设需要更多的优秀科技成果来支撑,中国林科院将锐意进取、再攀高峰。(张辉 王建兰 刘庆新) 
林业产业基金要为绿色发展做出大贡献
     林业产业基金要为绿色发展做出大贡献   林业厅
国家储备林建设成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创新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林业局党组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创造性谋划并大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初步构建以《国家储备林制度方案》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开创统筹中央资金和金融资本合力支持国家储备林建设新局面。截至9月底,共落实中央投资32亿元,贷款投资177.林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