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中真君子 小村绽风姿——伊通县伊通镇建国村产业发展之路

01.11.2018  16:23

  洁净的村道,清澈的河流,金色的稻田,清新的空气……走进建国村,一幅美丽新农村的图景徐徐展开。在伊通满族自治县波澜壮阔的改革发展历程中,曾经因穷闻名的建国村如今呈现出一片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新气象。

  花中君子——探路者的力量

  在建国村,蓬勃发展的君子兰产业格外引人注目。

  李瑞杰是村里进行君子兰规模化种植的第一个探路者。18年前,李瑞杰开始探索大棚种养君子兰的经验。先后几次到南方考察,到长春学艺,随后狠下心来,建了一栋大棚,种下3万株君子兰,那一刻,他决心要把黑土攥成黄金。功夫不负有心人,李瑞杰不仅成立了花卉合作社,还从最初的2个大棚发展到7个花卉种植大棚,现有16万株君子兰,年利润达40余万元。

  起初,村民不解:“农村人,不种粮食却种花?”随着李瑞杰的君子兰事业越做越大,人们也从笑望变成了效仿。在村里倡议下,李瑞杰悉心教授,建国村有30几户村民都搞起了花卉种植。其中,仅瑞杰花卉合作社就有300万株君子兰,年总产值突破500万元。

  在建国村龙生种养专业合作社,150栋种养专业大棚有序排开,蔚为壮观。70岁的村支书孙国柱和王龙生一起为花浇水施肥。不喜多言,全靠实干的合作社负责人王龙生说,自己投建150栋大棚,只一个目的:带动百姓致富。

  合作社40岁的君子兰种养户刘玉梅,5年前开始种养君子兰,3个大棚年利润突破30万元。她说:“原来养大车、种地,很辛苦;现在养君子兰,与花为伴,兰香四溢,日子过得轻松而惬意。

  每年,都有大批客商聚集小村,将成批君子兰打包空运到福建、浙江、广州等地,产品供不应求。

  静待花开——带头人的目标

  建国村原来是一个以种植水稻和玉米为主的农业村,为了带领村民致富,孙国柱调整经济结构,搞特种花卉种植,打造绿色生产基地,搞米业深加工等项目。

  现在的建国村有6个米业加工厂,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个花卉合作社,2个新建牧业园区,2个特色水稻品牌。

  走进建国村,一幅美丽新农村的图景徐徐展开。轰鸣的机械,正在收割稻香;勤劳的人民,正在收获喜悦。放眼望去,这里有以粮食功能区块为中心的千亩粮田示范中心,有占地一百公顷的光伏农业园区,30公顷的蔬菜园区,4公顷的君子兰园区,还有各类棚膜、光伏农业、蔬菜、君子兰、水稻育苗500余栋。金碧交映,一派繁荣。

  各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社也在建国村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形成了特色植物产业、米业、养殖业、运输业、劳务输出、水田全程机械化等“六业并举”的产业格局。去年,建国村人均纯收入1.8万元,社会总产值实现3.3亿元。

  这些变化,与当了20年村党支部书记的孙国柱有关,他帮助农户协调贷款,引水架电,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安装智能化管控设备,改革开放这些年,老支书马不停蹄。

  “一两户,不算富,全面富,才叫富。”建国村吹响了砥砺前行的号角。

  铿锵步履——30年的守望

  深耕黑土,每一根跳动的草梗都迸发着无穷的力量。30年前的建国村是有名的贫困村,人均收入几百元,村里外债几十万;现在村里固定资产累计达800余万,人均收入近2万元;过去的村民觉悟低、懒散慢;现在党员群众拧成一股绳,撸起袖子加油干!曾经因穷闻名的建国村,如今依托产业发展,呈现出新格局新气象。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伊通满族自治县成立,建国村的脱胎换骨也从另一个角度见证了伊通的蝶变。

  30年风雨兼程,30年沧桑巨变。改革开放初期,伊通的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生产条件落后,农业和农村基础建设百废待兴。为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历届县委县政府改善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实现大幅跃升,2017年,农业总产值实现85亿元。

  守望梦想,团结开拓,经过多年改革实践,伊通满族自治县的特色农产品产业项目不断引进,并得到繁育推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实现新跨越。

  记者手记

  3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伊通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迈进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以来,乡村风貌、人居环境、群众素质诸多方面更是发生了深刻变化。而君子兰产业,仅仅是建国村“六业并举”产业格局的一个缩影。建国村,也仅仅是伊通县30年开拓进取的一篇华章。如今,而立伊通,风华正茂,生机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