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桃林在全国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现场会上的讲话

04.01.2018  19:40

 

      在“三秋”农业生产全面展开之际,我们在吉林召开全国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暨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现场会,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和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工作。会议同期举办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培训班,以更好地促进各项工作落实。

 

2017年,农业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决策部署,启动实施了“农业绿色发展五大行动”,并以“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为牵引,推动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先后组织了“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推进会”和“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现场观摩会”等一系列活动。这次会议聚焦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和东北地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是整个秸秆工作部署推进当中一次重要的会议。

昨天我到伊通县看了一些情况、听了一些介绍、进行了一些交流;尤其刚才 8个省的代表作了很好的发言,东北地区秸秆创新联盟等有关专家专门对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创新支撑情况进行了介绍,讲得都非常有针对性,内容很丰富,听了后很受启发和鼓舞,感到这几年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大家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更高,推进工作的理念更新、方向更明、重点更突出、措施更有力,特别是在体制机制、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新的成效,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典型,总结出了一批不同生态类型区针对问题导向的非常有生命力的技术模式,希望大家很好地利用这次会议,进一步加强交流,借鉴好的做法和经验,把自身的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中央领导、社会各界和普通公众都对这项工作高度关注和关切,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利用这个机会,我讲三点意见。

一、认真总结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成效经验

秸秆是一种特殊的可再生资源,用则变宝,废则生祸。秸秆处理利用事关农业清洁生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绿色发展,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需要,社会舆论关注。一年来,各地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要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开局良好

今年4月,我们启动实施“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明确了 “农用为主,多元利用”、“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三大方向”,提出了“四个提升”的目标(秸秆农用水平、秸秆收储运专业化水平、秸秆市场化利用水平、秸秆综合利用科技和标准化水平)和“强化责任落实、政策配套、资源整合、市场引领、区域聚焦、绩效考评、宣传培训”的工作要求。东北四省区求真务实,扎实推进,开局良好。一是顶层设计带动有力。四省区和黑龙江农垦总局编制了《“十三五”省级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试点县都编制了《县域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如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和农业厅等有关职能部门连续出台6个文件,指导、支持和保障全省的秸秆处理行动。二是科技研推驱动有力。东北区域玉米秸秆综合利用协同创新联盟编写了《东北地区秸秆处理技术指南》,吉林省在三个不同气候区域设立试验点,开展玉米秸秆覆盖免耕还田、秸秆粉碎全量深翻还田等四种技术模式的适应性试验,探索最佳还田路径,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处理行动模式。三是政策扶持推动有力。四省区在落实国家有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不断加大配套政策的创设力度,为秸秆处理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四是宣传培训保障有力。四省区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普及相关知识和技术,宣传有关政策和典型经验,不断增强农民秸秆禁烧、综合利用的意识,提高了行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二)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有力有效

2016年,农业部会同财政部选择农作物秸秆焚烧问题较为突出的10个省(区),采取整县推进的方式,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探索区域技术路线、模式和机制。各试点省不断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建立绩效考核机制,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秸秆综合利用率明显提升。所有试点县秸秆综合利用率均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或达到90%以上。环保部秸秆焚烧卫星遥感巡查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10个试点省秸秆焚烧火点数比2015年降低了32%;江苏省试点范围内火点数仅有2个。二是秸秆处理技术模式初步构建。各试点省均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秸秆处理模式。如安徽省灵璧县秸秆循环利用模式,山东省兰陵县秸秆标准化收储中心全覆盖模式等。三是政策推进机制不断完善。在中央财政试点补助资金的带动下,各试点省坚持上下游联动、部门联动,整合项目资金,完善配套措施,强化政策支持。如黑龙江省财政整合现代农业发展资金1亿元,加大对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补助支持,18个试点县补助资金均达到了1000万元;河南省整合资金7536万元,河北省引导企业自筹7000多万元,支持秸秆收储运和综合利用;今年3月安徽省政府出台文件强化政策扶持,明确了农用为主的系列配套政策。

(三)秸秆综合利用的机械装备和技术水平显著提升

秸杆综合化利用离不开机械化。2016年,我国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秸秆还田面积达7.2亿亩、捡拾打捆面积达0.65亿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1.3亿亩,机械化利用秸秆总量达到4.65亿吨,特别是小麦秸秆基本实现了以还田为主的机械化处理。一是秸秆综合利用装备与技术的研发水平不断提高。国产大马力动力机械取得新的突破,粉碎还田、收集打捆等机械装备性能明显提高,秸秆肥料化、饲料化成套装备相继发明,秸秆覆盖免耕还田、深翻还田、旋耕还田等综合耕作技术逐步形成,秸秆栽培食用菌、压块燃料、生物柴油、饲料木质素降解等关键技术得到新的提升,连续干式厌氧发酵制沼气成套装备进一步完善。二是基于农机农艺融合的秸秆利用机械化技术体系不断完善。农业部组织实施了保护性耕作示范基地建设、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试验示范等重点项目,将秸秆还田列为“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重要内容,推动各地构建包括秸秆处理环节在内的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体系。各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试验,形成了一批适合当地的秸秆机械化还田耕作技术模式和离田作业模式。三是秸杆综合利用的机械化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中央财政继续加大秸秆利用机具购置补贴和深松整地补助的支持力度。地方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创设机械化作业补助,推进社会化服务,强化政策引导。如江苏省近几年财政安排用于秸秆机械化还田作业补助资金每年都在10亿元左右,山东、安徽、河南、陕西等省也安排专项资金补助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作业。四是秸秆综合利用机械装备水平不断提升。一大批机械装备得到广泛推广应用,为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装备支撑。2016年底,全国秸秆粉碎还田机保有量达85万多台、秸秆捡拾打捆机达4.68万台,青饲料收获机4.34万台,分别较上年增长5.55%、26.15%和6.11%。

总体上看,当前各地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工作机制、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健全,秸秆处理技术和利用模式日趋完善,秸秆“五料化”利用水平明显提高,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尤其是肥料化、饲料化等农用比重接近70%,以农用为主、其它方式较快发展的利用格局已经基本形成。但与中央的要求,与“基本实现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目标相对照,还有一定差距,部分地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还偏低。

目前制约秸秆综合利用的矛盾和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农民对秸秆资源价值认识不够,环保意识不够强,担心秸秆还田影响播种质量、出苗和产量,加之秸秆还田离田费时费力费工,经济效益低,影响了农民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的主动性、积极性。二是收储运体系不健全。目前收储运服务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经纪人、合作社等服务组织发展滞后,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影响了秸秆利用产业化发展,“有秆不收、有收无储、有储难运”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从支持政策来看,整体性和系统性也不够,缺少对全产业链的系统性支持,影响了秸秆利用产业化利用水平。三是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不足。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是美国的1.5倍,但秸秆捡拾打捆机和青饲料收获机保有量仅为美国的八分之一,适应不同地区需求的玉米、花生等果实茎秆联合收获机和水稻秸秆捡拾打捆机缺口较大,秸秆还田收集加工等机具适应性、可靠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地区还存在秸秆还田“还多少、多久还、怎么还”等技术标准和规范不明确的问题。四是工作开展不平衡。有的地方对机械化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推进工作力度不大。少数地方对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和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的实施重视不够,工作传导不力,投入力量不足,协调力度不够,标志性活动少,甚至连国家已经出台的政策都还没有落实到位,推进的速度和效果不理想。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可持续运行的利益链接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综合利用效果没有充分显现。

二、充分认识机械化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是农业大国,秸秆资源量大面广、十分丰富。农作物秸秆种类多、比重小、散落程度高、收集运输储存难,决定了人工利用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加上秸秆本身单位体积价值低、加工利润薄,制约了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广泛开展。十多年前,秸秆一直是我国农村居民生活的主要燃料、大牲畜的主要饲料,少部分作为有机肥料、工业原料和食用菌基料,多为粗放型利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步伐不断加快,秸秆的用途和利用方式都发生了重大结构性变化:秸秆用于生活燃料的比例大幅降低,用于饲料的需求明显提高,用于肥料、原料、基料、燃料的领域不断扩展。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民劳动观念深刻变化和农业生产人工成本不断攀升,依靠人工利用秸秆越来越难,导致地区性、季节性、结构性的秸秆过剩,特别是在粮食主产区和沿海经济发达的部分地区,违规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浪费资源、污染环境,还严重威胁交通运输安全。提高秸秆利用率必须降低人工成本、减轻劳动强度,走就近、高效和适度规模化道路,这正是农机化可有作为的领域。农业机械能实现人畜力所不能达到的生产效率,显著降低农民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机械化具有人力不可比拟的低成本、高效率和作业加工精细化的优势。发挥机械化重要作用,对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意义重大。

(一)机械化是确保秸秆直接还田、提高耕地质量的重要手段。农作物吸收土壤养分进行光合作用的产物一半在籽实,一半在秸秆。秸秆直接还田利用,可实现“粮不离草、草不离田”,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培肥地力,促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对提高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意义深远。但从目前看,无论是秸秆覆盖、混埋还田,还是翻埋还田,依靠人工都是难以完成的,只有通过相配套的机械化还田耕作技术才能实现。

(二)机械化是支撑秸秆高效离田、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的重要保障。秸秆除直接还田利用外,还有约40%的可供相关产业开发利用。通过加工转化为饲料和有机肥,可以扩大饲料、肥料来源。通过原料化、基料化、燃料化利用,可以将秸秆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商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机械化可实现秸秆高效离田、精准离田、规模化离田,提高离田作业效率,有效降低成本,培育规模经营主体,带动收集、储存、运输等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三)机械化是推进秸秆加工利用、发展农村新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秸秆利用上联种植业,下联养殖业,辐射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是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领域。机械装备不仅是秸秆直接还田离田的物质技术支撑,也是秸秆加工利用中不可或缺的技术条件。秸秆加工饲料需要揉搓、搅拌、包膜等方面的机械,制备有机肥及施用需要有机废弃物厌氧发酵、有机肥混合抛撒等专用设备,基料加工、转化沼气应用也需要相应的机具装备。秸秆机械化加工利用正在成为农业机械化的新领域,必须予以高度关注。

总之,秸秆综合利用离不开机械化装备技术。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机械化,就没有秸秆综合利用。我们要更加注重发挥农机化在秸秆综合利用中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推广应用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技术,加快构建以机械化还田离田为支撑的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体系、服务体系和产业体系,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有力支撑。特别是东北地区和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区域,秸秆量大,机械化水平高,更要重视发挥好机械化的重要作用。

三、着力做好秸秆综合利用和机械化还田离田工作

我国农户分散经营,各地种植制度和秸秆利用方式差异大,农时茬口紧、秸秆资源区位不平衡,种养结合发展滞后,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难度大。从整体上讲,坚持农用为主是方针,推进秸秆就地就近肥料化还田与饲料化利用是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向,机械化还田离田是主要手段,我们的各项政策、技术创新支撑、制度设计都要向这方面调整。各级农业、农机化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加强组织领导,着力创新工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充分调动农民、农机服务组织和畜牧养殖、秸秆加工企业的积极性,努力把秸秆综合化化利用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强化政策推动

发挥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大对农民购置秸秆还田离田机具的支持力度。加大中央财政农业生产发展、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资金渠道对秸秆综合利用的支持力度,实施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耕地地力保护、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等项目。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开辟渠道,开展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储运等综合利用作业补贴,加快技术推广应用。按照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农业部、环保部关于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要求,落实好财政投入、税收优惠、金融信贷、用地、用电、运输“绿色通道”等政策措施,支持秸秆还田、离田、收储运、加工利用全面发展。

(二)强化市场拉动

坚持政府推动和发挥市场力量相结合,做到“一性三化”,实施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育一批农机作业和秸秆收储运专业化人才,促进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收储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开展耕种收秸秆处理一条龙作业、订单作业、跨区作业等社会化服务。支持和指导市场主体创新利益连接机制,构建秸秆生产、收集、储运、加工联合体,建立全覆盖的服务网络,提升秸秆收储运加专业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加强信息引导和服务,着力打造“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条件下农机作业调度、供需对接、维修服务等要素集成的新模式、新业态,提高农机作业和社会化服务的效率和效益。

(三)强化科技驱动

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2016-2025)》,做好需求分析,争取资金投入,指导推动科研院所、企业研发生产急需、农民急用的高性能大型少免耕播种机、秸秆还田机和捡拾打捆、制肥、基质加工等方面的机具装备。组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机岗位和秸秆收获处理岗位等方面的专家,发挥东北地区秸秆创新联盟、黑土地保护创新联盟技术优势,围绕主要农作物秸秆处理利用需求,开展重点机具的研制和机械化技术集成示范。加强农机农艺结合,组织农机推广机构、企业等单位和农机、农艺专家,深入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的耕作技术,加强试验验证,探索形成适应不同区域主要农作物的秸秆机械化处理工艺路线、机具配套方案、操作规程和服务方式,总结推出一批适合当地的技术模式。建立一批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示范基地,开展应用和示范,以点带面,促进适用技术推广。

(四)强化宣传促动

及时总结秸秆还田离田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媒体积极宣传,引导农民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价值,不断增强机械化秸秆还田离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一主多元农机化技术推广体系作用,通过举办现场演示会、农机展、培训班等方式,展示成果、交流经验、营造氛围,推动工作开展。

(五)强化部门联动

秸秆机械化还田离田问题复杂、涉及面广。各地农业、农机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发改、财政、国土、环保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加强农机与土肥、植保、栽培等农业系统内部各方面的协作,解决好秸秆还田条件下的病虫害防治、水肥利用、轻减栽培等问题。加强农机部门与畜牧、农产品加工等主管部门互动配合,做好秸秆离田与后续利用处理的有效衔接,完善秸秆离田加工利用产业链,推动秸秆利用加快发展。

最后,我就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和东北地区秸秆处理行动再强调几点:一是强化时间安排和空间布局上的统筹。秸秆产生、收集具有季节性、分散性,综合利用具有连续性、集中性,必须构建体系完备、运行良好的秸秆收储运体系,合理布局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统筹。二是强化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的统筹。优先选择有基础、能力强、难度小、重视程度好的地区开展试点,形成好的经验与模式,逐步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基础差、难度大的地区,做到由易到难、以易带难,最终在全省范围内整体实现全量利用。三是强化能力建设与利用补贴的统筹。合理安排资金使用方向和额度,处理好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立足当前,对秸秆还田、离田和加工利用,按照处理量给予一次性作业补贴,增强政策支持的简便有效性;面向长远,要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农机装备、收储运体系和秸秆利用工程设施等能力建设上。四是强化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的统筹。要发挥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更要注重市场运作,合理分配秸秆综合利用各环节的利益,使政府、企业和农民三个主体拧成一股绳,形成利益共同体,让政府履职责,企业有效益,农民得实惠。

同志们,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工作,事关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农业绿色发展和大气污染防治,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们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努力工作,常抓不懈,推动秸秆综合利用再上新台阶。尤其是再过4天党的十九大就要召开了,我们要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好十九大的精神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