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地上谱华章——四平市农委砥砺奋进五年工作纪实

28.09.2017  09:42

  农业是固本安民之要,更是四平发展之基。十八大以来,市农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省委、省政府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和市委、市政府提出农业立市发展战略,不忘初心,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助推农业农村走上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

  改革惠农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9月22日,铁西区国庆农民合作社的大棚内,一眼望去,绿油油的一片。眼看丰收在望,合作社负责人张彦平喜上眉梢。她介绍说,原来种玉米一亩地净收益就几百块钱,现在发展大棚一年最少可以生产三茬作物,每个大棚可净收益3万元。发展特色种植让张彦平和社员们尝到了甜头。合作社自2012年成立以来,由原来的5栋大棚发展到现在的22栋,社员在逐年增强,年收益也在逐年提高。

  近年来,市农委多措并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断适应消费升级要求,发展适销对路产品,优化供给结构、质量和效率,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调优种植结构取得突破。累计调减普通玉米152万亩,增加杂粮、大豆、瓜果等高效作物,油料作物发展到38.2万亩,杂粮杂豆发展到31.9万亩,棚室蔬菜发展到9.2万亩,棚室园区发展到64个。农业经营多元发力。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传统家庭经营向合作与联合经营转变,全市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总数分别达到8154户、2570户。绿色发展实现开门红。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成功创建梨树10万亩玉米、辽河垦区10万亩水稻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梨树100万亩玉米、双辽20万亩杂粮国家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四平玉米”“伊通大米”“双辽花生”通过国家地理标识认证,全市“三品一标”农产品总量达到431个。

  科技兴农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耕地、播种、撒药、收割全程机械化,手机定位测土配方施肥,保护性耕作模式推广……随着我市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作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民们越来越省时省力省心了。

  近年来,四平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搭建科技推广平台。与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先后搭建中国农大梨树实验站、黑土地论坛、中国农民合作论坛等平台,农业科技小院、粮食高产示范区、粮食高产竞赛多点开花,农业科技到田率超过9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100%。持续打造中国农机城。连续召开中国四平农机峰会,推广新机具、新技术、新模式,向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进军。全市年均发放农机购置补贴1.5亿元,大马力、复式作业机具广泛应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建设省级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12个。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启动双辽市河湖连通工程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建设高标准农田,全市基本农田质量、数量稳中有升,农业机械化、工程化、科技化水平稳步提升。近五年来,全市粮食产量稳定通过90亿斤阶段性水平,粮食单产水平始终保持全省第一。

  融合助农 培育农业发展动能

  四平市不断拓展农业深度广度,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深植农村经济发展优势。“农+工”烽火燎原。围绕全产业链开发,加快农产品资源转化,构筑粮食、畜禽、特产品加工三大主导产业,架构起玉米、大豆、水稻、肉禽、梅花鹿、中草药等10条农产品加工链条,饮品、酒精、鹿保健、精品杂粮、速食食品等唱响大江南北。“农+游”遍地开花。发展休闲采摘、健康养生、乡村旅游等休闲农业,霍家店村北方巴厘岛、蔡家农耕博物馆、一马树森林公园等景点声名鹊起,铁东叶赫、伊通保南等特色小镇雏形渐现,全市休闲农业年接待100万人次。“农+网”方兴未艾。打造“三农红E邮”等本土网络销售平台,梨树黏玉米、伊通鹿产品、双辽杂粮等特色农产品迈上云端。

  成绩代表过去,发展决定未来。市农委副主任沈钧辉表示,市农委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农业立市发展战略,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努力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聚焦推动“七化”发展,做强农业,做富农民,做美农村,建设绿色大粮仓,打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高地,提升农民幸福生活指数,建立美丽幸福新农村,向率先在全省实现农业现代化奋进。

 
长春:绿色有机农业为黑土地添活力
    金秋时节,九台区龙嘉镇红光村的稻田一片金黄。供销合作社
特色种植为乾安农民带来高收益
  前不久,乾安县首届“黄金小米节”顺利拉下帷幕。供销合作社
绿色有机农业为黑土地添活力
  金秋时节,九台区龙嘉镇红光村的稻田一片金黄。长春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