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检察:法律扶贫在行动

28.01.2019  18:40

   驻村工作队研究案情

  

  “十载欠款一日还,司法帮扶解民难。”1月3日一大早,泗水村村民张大姐和李大姐手捧这样一面锦旗来到村部,郑重其事地交到了省检察院驻泗水村工作队。两人的动作,因紧张而颤抖;两人的脸上,一种压抑多年,终得释放后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虽只是一面普通的锦旗,背后却有着一段酣畅淋漓的法律扶贫故事。

      卖粮款被骗,农民一夜返贫

  龙井市老头沟镇大箕村和泗水村位于长白山北麓,距龙井市区较远,且远离国道,属于典型的“山沟沟”村,交通条件十分不便。对于这里的村民来说,多收粮、多卖钱,就是最大的愿望。如果一斤粮食能多卖一两分钱,那他们做梦都会笑醒。

  2009年,这样的“幸运”降临到泗水村。冬天,村里来了一些收购玉米的陌生人,以每斤玉米高于市场价一两分钱的价格收购。“信不着不要紧,明年我们还来,还是这个价,谁也不能跟钱过不去!”收粮人说。

  看着高价卖粮的村民都如数收回了钱,先前有疑虑的村民也都相信了。第二年,他们都早早地等着这些收粮人。

  “多卖了钱,就能多买几斤肉,多添置几件新衣服。”玉米还没卖出去,李大姐就开始盘算怎么给家里人改善生活。这些年,凭着他们两口子的勤劳,家里的生活从吃饱穿暖开始逐步改善。

  看着满载着粮食的货车渐渐远去,她第一次觉得距离梦想这么近。

  此后,她天天梦想着,收粮人把近万元卖粮款送到她手上的场景。但十年过去,这个人却再没出现。而噩梦还远不只于此,由于要不回钱,她老伴心中抑郁,不久便上吊自杀了。

  与李大姐家情况不同的是,同村的种粮大户老程。他家是从山东搬过来的,从“”起步,通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一点点好起来。2015年,他下了血本,自家的加上租来的,一共种了24晌地。按计划是卖粮款拿到手后,还了贷款还能有些富余,可以帮家里减轻些负担,然而一场灾难一下把他家拉回“贫困线”。

  2015年11月,到了卖粮的季节,老程将自己24晌地的粮食全都卖给了袁某某,但粮食拉走了,袁某某再也不见踪影。

  一面是农业贷款要还,一面是第二年春耕的投入没有着落,在经历了多次大吵后,老程的儿媳带着孙辈两个孩子离开家。

  在随后的几年,老两口四处帮人打零工,儿子也外出打工,用来还贷和补贴家用。后来经人劝说,儿媳同意和儿子复婚,但只维持了一年多又离婚了。

  农民每年春耕前为了购置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都要向银行贷款,卖粮款被骗后,贷款无法偿还,第二年春耕无法正常进行,影响产出,卖不出钱,无法购买春耕生产资料,形成了恶性循环。

  同村的老吕也因为被拖欠卖粮款13万元,无法购买生产资料,妻子一气之下跟他离婚。无奈之下,他把土地转租给他人,加上没有知识和其他技术,只好四处游荡,靠打零工来维持生计。同村中还有一户姓张的大姐家被骗3万元,老伴经常酗酒,在一次醉酒后,就再也没醒来。随着子女成家立业,在外务工,家中只剩下她孤零零一人。

  像这样家庭在泗水村和大箕村共有14户,本可以因地脱贫,现在又因地致贫,要不回的卖粮款成为了农民心底长久的痛。

      驻村检察官几次出手帮农民维权

  “你们是检察官,看看我们的事归不归你们管?”2017年春天,李大姐看到家里来的两个租户是检察官,在一次闲聊中就试探着询问。 

  “大姐,涉及法律的事,找我们就对了,我们一定竭尽全力。”王利斌坐在炕上说道。 

  大箕村和泗水村作为贫困村,分别从2012年初和2015年底成为了省检察院包保扶贫对象。司法体制改革前,45岁的王利斌在省检察院职务犯罪检察部任副处长,2014年9月,被派往龙井市老头沟镇大箕村开展扶贫工作,2015年12月,又调整到老头沟镇泗水村任第一书记,成立驻村工作队,带领村民脱贫攻坚。从村民眼中遥不可及的省里“大官”,变成帮助他们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待李大姐把情况讲明,另一位检察官温广志立马表明了态度,“这还了得,大家拿不到钱还是缺少法律支持。放心吧,有我们在,一定还你们公道!” 

  温广志是延边州检察院驻村工作队员,从检已经三十年,是延边大学第一批法律系学生,过人的学识,加上科班出身,使他在反贪、公诉、批捕等多个检察业务部门都十分出色,丰富的办案经验和经历,以及对农民的同情,奠定了他为农民要回血汗钱的决心。 

  王利斌带领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进行了细致排查,大箕、泗水两村共存在类似情况14起,合计涉案金额155.5万元。另有民间债务和劳务纠纷涉及金额146万元。 

  “法律问题,这也是农民返贫的重要原因。” 

  “一定帮农民把钱要回来!在扶贫工作中,我是村第一书记,但同时我也是省检察院的一名司法工作者,我的责任不仅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还要履行依法维护村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职责。”一番商议后,温广志与王利斌达成了共识。 

  针对这一情况,王利斌向包保大箕村和泗水村的省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杨克勤进行了专题汇报。杨克勤检察长当即作出指示:“检察机关绝不姑息这种情况的存在,依法依规开展清欠工作,保障农民合法利益不受侵害,必要时,协调法院、公安部门针对此类案件展开专项打击。

  随后,驻村工作队委派温广志专门负责追讨卖粮款。此时,一个不要回钱款誓不罢休的想法,在温广志的心里油然而生。

  梳理了全部情况后,温广志决定从粮贩王某某着手调查。通过走访,得知王某某叫王某君,但他给农民写的欠条上名字却是“王某”。从一开始,他就有意欺骗农民。

  法院受理后,考虑到村民没有钱去请律师,温广志又来到延吉市阿里郎律师事务所,说服他们能为农民提供免费法律服务。

  所有事情准备就绪,证据充足,温广志开车把村民带到法院,交纳诉讼费用。但当事村民却退缩了,他们怕这又是一场“白搭钱的买卖”,谁也不肯交起诉费。长时间的接触,温广志理解他们的心情,不忍心看他们错过这次能要回钱的好机会,就自掏腰包拿出700多元为他们垫付了起诉费。

  截止目前,经过龙井市人民法院开庭审理,已判决12件,其中涉及卖粮款案件9起,胜诉判决89万元,通过执行手段为村民挽回经济损失37万元。

  强制执行阶段,王某君称某粮库欠他很多钱,他确实无力偿还。

  温广志又驱车赶往这家粮库,经过多次沟通,粮库领导最终同意把钱给王某君,用于还清农民卖粮款。

  一个漆黑的夜晚,张大姐家院门被人悄悄拉开,她的心已经提到嗓子眼。她战战兢兢走到房门口,问来人是谁?

  门外压低声音回答:“大姐,我来给你送苞米钱来了。

  张大姐将信将疑,从门缝里看见了门外站着的正是拖欠她十年卖粮款的的王某君。王某君四下打量一下关上房门,将3万元钱交给了张大姐。十年了,这笔致使她老伴过世,家徒四壁的卖粮款,终于到了她的手里。泪水也顺着脸颊淌了下来,激动得一夜没睡。

  剩余案件,由于情节更加恶劣,欠款人已失联,存在主观欺诈嫌疑,龙井市公安部门积极配合,作为刑事案件已经立案,将进一步按照合同诈骗追讨剩余欠款。

      法律扶贫,让农民合法权益不再受侵害

  截止目前,老头沟镇仍有8个行政村、29户村民、134万元卖粮款被恶意拖欠。

  谈到农民被骗的原因,王利斌说:“农民不懂法,维权意识淡薄,粮食卖出去,有的连欠条都不要,被骗后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所有损失只有自己默默承受,很多家庭的贫困,都是不懂法造成的,扶贫工作,法律扶贫才是主要内容!” 

  为了能够让村民充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扶贫工作队开展了大量的普法教育工作。村里没有场地,他们就筹建村部,在村部里预留大会议室,作为普法场所。他们选取贩卖假种子、化肥,土地租赁,买卖协议,劳动权利等与农民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内容,释理说法,并辅以典型案例。 

  “法律就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所以我们受到不法侵害时,第一个要想到的是维权!”这时候,村民们听到这句话,有了更深的感触,“拖欠十年的卖粮款都能要回来,就充分说明了法律的重要性。” 

  他们还与帮村民打官司的延吉市阿里郎律师事务所签订协议,以后定期到村里讲法。 

  为最大限度保护农民权益,他们带动村里建立粮食收购基地,购置了电子秤。这样,农民每车粮食能多卖一两千斤。 

  粮贩觉得电子秤斤数实了,他们赚钱少了,竟然用干扰器影响称重,但被王利斌当场发现。 

  经过努力,虽然村民的维权意识有所提高,但法治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 

      “法律扶贫任重道远,作为第一书记,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今后,我们仍将在这方面下大气力,让‘法律扶贫’助推‘精准扶贫’,使法律真正惠及困难群众。”王利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