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号”卫星工程奋斗历程

12.10.2015  15:35

  10月7日12时13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上,一团橘红色火焰喷薄而出,托举着搭载“吉林一号”卫星一箭四星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腾空而起,呼啸着,疾驰着,渐飞渐远,奔向浩渺的苍穹……组成了酒泉大漠戈壁滩秋日最美的一道风景。
  
  目前,在远离地球65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承载着吉林人梦想的“吉林一号”卫星正在以优美的姿态遨游太空。浩瀚太空,谱写下吉林人民飞天梦想的崭新篇章。
  
  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跨越!
  
  这是一场鹰击长空、百舸争流的比拼!
  
  这是吉林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是省委、省政府为吉林振兴发展谋篇布局的高瞻远瞩!
  
  “吉林一号”卫星开创了我国航天领域的多个第一:
  
  这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开创了我国商业卫星应用的先河;
  
  这是我国第一颗以一个省的名义冠名发射的自主研发卫星,创造了自主研发卫星的新纪录;
  
  这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星载一体化卫星,创造性地将载荷与平台融为一体,做到“星即是载,载亦是星”;
  
  这是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发的米级高清动态视频卫星,实现了发达国家航天界几十年的跨越;
  
  这也是我国第一次一箭搭载发射多颗卫星都是由一家单位研制,填补了我国“一箭多星”同出一家的空白。
  
  “吉林一号”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航天遥感应用领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迈出重要一步,也标志着吉林省在高新技术、通信产业、装备制造和航天信息产业研发等方面都进入全国乃至世界的先进行列。
  
  吉林,从“农业大省”向“科技大省”又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大步。
  
  十年磨一剑,从2006年成立“星载一体化”技术研究室,到“吉林一号”卫星“第一幅图片”完美亮相,这项浩大的航天科技工程经过了10年时间,浓缩了长光人自主创新不懈努力的坚实脚步
  
  情牵航天,梦圆太空。
  
  “吉林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使吉林省经济发展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起点上,把吉林经济带入了全新的发展平台,在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关键时刻,为推动吉林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吉林一号”卫星,这项浩大的航天科技工程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研制完成。
  
  雄关漫道真如铁。长光人迈向太空的脚步,源自于长春光机所不断探索航天科研基础,源自于我们民族底蕴中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不朽航天精神。
  
  长光人的创造力,通过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充分展现。
  
  几十年来,长春光机所在以王大珩、王家琪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研制出中国第一台红宝石激光器、第一台大型电影经纬仪等多种先进仪器设备,创造了十几项“中国第一”。先后参加了“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多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为我国国防建设、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被誉为中国“光学的摇篮”。
  
  面对无限的未知世界,深邃的太空,突飞猛进的科技形势,长光人的视野和脚步从不曾稍作停顿。
  
  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谁把握住高技术领域发展方向,谁就可能在国内外竞争中占据优势。
  
  “什么时候长春光机所可以自己研制卫星?”一直为国家重大航天工程做载荷的长光人发出这样的感慨。
  
  这大胆的想法很快就付诸实施,而且目标越来越清晰——
  
  从2005年开始,长春光机所根据国内外卫星技术发展趋势,创新性地提出以载荷为中心的卫星设计方法,自筹经费开展了以载荷为核心的技术研究。
  
  2006年,长春光机所成立“星载一体化”技术研究室,创造性地将载荷与平台融为一体,走出了一条“星即是载,载亦是星”的卫星研制路线。
  
  2008年,通过省发改委批准,长春光机所建设了“吉林省小卫星技术工程中心”,围绕高性能小卫星关键技术进行重点攻关。
  
  2012年,以长春光机所为主体,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同建设了“小卫星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于2012年11月通过国家发改委批复,升级成为国家级工程中心。这标志着长春光机所星载一体化小卫星研发及产业化发展进入到新的时期。
  
  2012年12月,长春光机所正式启动“吉林一号”卫星研制工作,拥有了完善的实验条件和检测平台,形成了设计、加工、检测、装调为一体的较完整链条。
  
  此时,“吉林一号”卫星飞天梦想其力已聚、其势已成。
  
  “‘吉林一号’卫星的研制贯穿了一个灵魂——既要站在国际前沿,又要结合我国的国情和吉林省的省情,依托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的理想与国家的实际技术能力最巧妙地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吉林一号’卫星工程”。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宣明说。
  
  “创新是长春光机所一贯的精神,是我们发展的灵魂。如果不是几代长光人始终坚守创新信念,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跨越式的大发展。”“吉林一号”卫星副总设计师金光说。
  
  2014年4月,“吉林一号”卫星工程被国家正式批准立项,从此拉开了“吉林一号”卫星研制及产业化发展的大幕,正式开启了吉林人民的飞天梦想和追求。
  
  2014年12月1日,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由省政府、长春光机所和民营资本共同参与的长光卫星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公司采用商业化的运作载体开展“吉林一号”卫星的研制、生产和产业化应用,是国内首个面向全球70亿人商业化运作的卫星公司,成为推动我国航天遥感商业化产业化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积蓄多年的能量终于得以释放,长光人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创造着我国航天史上的“吉林速度”——
  
  “吉林一号”卫星是一箭四星,之前长光公司一直在研制“吉林一号”卫星的主星和灵巧成像验证星,为了提高运载能力,降低卫星发射成本,2014年6月,长光公司决定开始研制两颗灵巧成像视频星,实现一箭四星的发射。
  
  此前,我国还没有发射视频卫星的先例,国际上也只有美国研制过动态视频卫星。这对于长光人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他们不畏艰险,迎难而上,一切从零开始。
  
  设计、研制、生产等各个体系开始进入快节奏、高效率运转。技术难度之大、任务要求之高、研制进度之紧前所未有。近500个日日夜夜,长光人一次次向科研和生理极限冲刺。
  
  长光人正是凭借着这种创造力,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颗米级高清动态视频卫星,在国内外视频卫星研发领域占据了应有的一席之地。
  
  从“吉林一号”卫星正式立项,到“吉林一号”卫星“第一幅图片”完美亮相,这项浩大的航天科技工程仅仅经过了1年零5个月时间。
  
  “吉林一号”卫星发射成功,体现了省委、省政府为吉林振兴发展谋篇布局的高瞻远瞩,凝聚着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和精心谋划,得力于省委、省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不遗余力地支持,终于成就了今日卫星腾飞的梦想
  
  “吉林一号”卫星工程,是吉林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载体,是完善市场创新机制、释放创业创新活力的有效抓手,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加快吉林振兴和实现富民强省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选择。
  
  “吉林一号”卫星工程已经被纳入吉林省地方经济发展全局谋划之中。
  
  2012年至2015年连续4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均重点提出“吉林一号”卫星项目,并将该项目作为吉林省产业结构调整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
  
  今年,省长蒋超良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吉林一号”卫星下半年实现首星发射,对接好国家民用卫星产业布局,全力打造民用航天产业集群。
  
  排兵布阵,战略在先。针对“吉林一号”卫星项目实际,省委、省政府作出了一系列安排部署。
  
  2010年,省政府就将小卫星制造技术列入《吉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计划》,并在全省打造出“高新卫星城”。
  
  2011年,省政府成立“吉林省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推进组”,制定了吉林省卫星及航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2013年,吉林省将“星载一体化”高性能卫星关键技术纳入“双十项目”重点支持。
  
  2013年10月8日,省政府下发了《关于扶持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指出,力争到2015年,完成“吉林一号”遥感卫星研制开发和系统集成,实现吉林省首颗遥感星试飞,在农林水利、国土资源、环保、测绘等领域应用试验;到2020年,初步建成自主、完善、领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形成卫星制造“领军”企业和一批卫星应用及服务企业群,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应用模式不断创新,吉林省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力争实现产值200亿元。
  
  2014年,在长光公司成立之初,吉林省中小企业及民营经济发展基金为“吉林一号”卫星研制注资2亿元。
  
  正是这一系列战略举措的有效落实,确保了“吉林一号”卫星研制工作的顺利完成。
  
  在“吉林一号”卫星研制工作的整个进程中,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省长蒋超良等省领导始终关注着“吉林一号”卫星工程的进展,多次到研制现场进行调研了解情况,看望科技人员,也对卫星工程提出了更具体、更明确的要求。
  
  巴音朝鲁指出,“吉林一号”卫星研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吉林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关键时刻,“吉林一号”卫星发射既具有科技创新的标志性意义,又将提振我们做好吉林各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要提前谋划,稳步组织实施发射后的相关工作,抢占产业制高点,拓展上下游产业链,让“吉林一号”卫星尽快发挥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蒋超良指出,“吉林一号”卫星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带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载体,是完善市场创新机制、释放创业创新活力的有效抓手。长春光机所要立足现有优势,以敏锐的市场判断力和前瞻的战略眼光,加强基础研究、战略高技术研究,打造一流的科研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地。
  
  纲举目张。长春光机所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战略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和举措,自主创新,奋力拼搏,实现“吉林一号”卫星跨越式大发展。
  
  “吉林一号”卫星鸣响了卫星商业化的“第一枪”,将使吉林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入一个“卫星+”时代,将牵引和带动吉林省经济提速,推动多个相关领域发展,成为支撑吉林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
  
  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吉林一号”卫星鸣响了卫星商业化的“第一枪”,为吉林省经济腾飞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然而其影响力不仅局限在省内,对国家整体航天产业发展也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对于全国推动卫星商业化应用科技体制建设具有破冰的意义。
  
  “吉林一号”卫星,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运营模式都为中国航天信息产业带来新变革。
  
  从技术层面看——
  
  “吉林一号”卫星突破了传统卫星设计模式,创新性地提出以载荷为中心的卫星设计方法,创造性地将载荷与平台融为一体,走出了一条“星即是载,载亦是星”的卫星研制路线,使卫星具有重量轻、体积小、成本低、可靠性高和应用效能高等多方面优势。
  
  “吉林一号”卫星是一箭四星,由四颗卫星组成,包括一颗主星、两颗灵巧成像视频星和一颗灵巧成像验证星。
  
  “吉林一号”卫星主星是我国首颗自主研发的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光学成像卫星,可谓装备国际先进的“高清太空照相机”,重430千克,具备常规推扫、大角度侧摆、同轨立体、多条带拼接等多种成像模式,地面像元分辨率为全色0.72米、多光谱2.88米,可为各个领域提供遥感数据支持;
  
  灵巧成像视频星是重100千克的搭载星,被誉为“米级高清太空摄像机”,地面像元分辨率为1.12米,主要开展高分辨率视频成像技术试验验证,可为用户提供遥感视频新体验;
  
  灵巧成像验证星是重55千克的搭载星,主要开展多模式成像技术试验验证。
  
  从运营模式看——
  
  “众所周知,传统卫星主要用于军事,而‘吉林一号’卫星主要为民用,为政府、企业和百姓提供服务,开创了我国卫星商业运营的先河。”长光公司安源说。
  
  作为商用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将为我们提供大覆盖、高精度、实时及时的卫星遥感信息,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监测、土地测绘、矿产资源开发、智慧城市建设、交通设施建设、农业估产、林业资源普查、生态环境监测、防灾减灾和公共应急卫生等多个领域。
  
  “吉林一号”卫星将使吉林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入一个“卫星+”时代,将牵引和带动吉林省经济提速,推动多个相关领域发展,成为支撑吉林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使吉林省迈入科技大省行列。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今年全国两会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嘱托我们:优良的生态环境是吉林的优势,要进一步抓好生态文明建设,把绿水青山保护好。
  
  保护生态就要从“林”做起。4月1日开始,全省重点国有林区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长白山被采伐了65年的“疲惫”山林开始休养生息。如今,“吉林一号”卫星带来了更及时、更精准的遥感信息,将助力林业资源监测、林业生态建设、野生动物保护、森林火灾和病虫灾害监测等生态工作的合理安排。
  
  这,不仅仅是生态,而是“卫星+生态”。
  
  吉林,作为农业大省,盛产玉米、水稻、大豆和杂粮杂豆等优质农产品,农业生产是重中之重。卫星遥感信息覆盖面大、实时性和现势性强,若广泛用于测定农用地数量与质量的动态变化,对吉林省更好地制定农业宏观政策、规划农业生产、助力农业产业升级等都有非凡的意义。
  
  这,也不仅仅是农业,而是“卫星+农业”。
  
  监测服务贯穿于城市建设和人民生活,哪里的房子是违章建筑?哪里需要建新城?哪里需要修路桥?新修的道路能否入导航?去长白山、松花湖旅行什么时间最好?走哪条路更方便?……依靠遥感信息,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提质增效。
  
  这,也不仅仅是监测,而是“卫星+监测”。
  
  “站得高,看得远”,在动态变化方面,“吉林一号”卫星依然神通广大。
  
  国家有重大工程、能源等需要勘探,地震、洪水、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爆发,火灾、爆炸等突发事件发生,农林业病虫害、水文变化等出现时,我们的“千里慧眼”都可“居高望远”,或预报灾害、或动态监测事态进展、或提供数据资源。
  
  “小卫星+”将引领多个产业发展,其意义不亚于“互联网+”。“吉林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拉开了打造“小卫星+”产业平台的序幕。
  
  抢占产业制高点,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小卫星这一先进装备制造的高端产业,其强大的引领和辐射功能,势必带动商用小卫星及其上下游的光学制造、机械制造、光电传感、新材料等行业的发展,扩大载荷与测控、自主遥感信息处理、防灾减灾等领域的应用。
  
  “吉林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引领了全省卫星产业的发展,带动航天领域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目前,吉林省正在全力打造民用航天产业集群。
  
  据悉,长光公司计划投资30亿元,在长吉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航天信息产业园。未来,该项目将带动实现至少200亿元的经济效益。
  
  目前,一些国家已向长光公司抛出“橄榄枝”,这是市场经济对长光人自主创新、开拓进取的最大奖赏和回报。
  
  截至目前,长光公司已与澳大利亚签订战略协议,在卫星制造、发射、地面站建设、信息分发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建立一体化合作。
  
  长春光机所已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卫星测绘应用中心等3家单位共同签订《吉林民用遥感卫星研制与应用合作协议》,共同组建商业公司,扩大对“吉林一号”卫星数据产品的应用,挖掘更多增值商业服务。
  
  长光公司已与吉林恒通电力设计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在输电线路规划选线、辅助变电站站址优化等领域进行高精度的应用试点。
  
  ……
  
  让“吉林一号”卫星尽快发挥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吉林省已制定了宏伟的卫星发射规划。
  
  第一阶段,2015年,在轨卫星4颗;
  
  第二阶段,2016年,在轨卫星14颗,完成首次组网;第三阶段,2020年,在轨卫星60颗;
  
  第四阶段,2030年,实现在轨运行138颗卫星。
  
  到那时,可实现全球任意点10分钟重返,可提供全球最高的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航天信息产品。
  
  “吉林一号”卫星,带来的将是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
  
  “吉林一号”卫星,这张“白金名片”将日益绽放光彩!
  
  与精神铸就同样重要的,是精神的传承。长光公司在以王大珩、王家琪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培养造就了一支事业持续发展的80后人才团队,“以成功报效国家、以卓越铸就辉煌”已成为这一团队的座右铭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是我国航天人不断创造非凡业绩的根本原因。
  
  长光人就是凭借这种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将“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
  
  与精神铸就同样重要的,是精神的传承。
  
  长光公司在以王大珩、王家琪院士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的带领下,培养造就了一支事业持续发展的80后人才团队,让“吉林一号”卫星这一飞天梦想变为现实。
  
  我国两弹一星功勋王大珩为长春光机所立下了“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
  
  王家琪院士正是传承了这种精神,现如今75岁的老人依然活跃在“吉林一号”卫星研制现场,用实际行动,展示着老一辈科学家的治学精神和科学操守。
  
  王家琪院士作为“吉林一号”卫星项目的首席专家,负责卫星研发的指导工作。他带领科研团队自主创新,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研究出一系列新技术、新创造、新成果,为“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奠定了基础。
  
  用王家琪院士的话说,我们干科研的就要争分夺秒地工作。高技术研究的实效就是要花气力和时间,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只有勇于创新、自主创新、坚持创新,才是出路。
  
  老一辈科学家的言传身教,和他们几十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年轻人。“以成功报效国家、以卓越铸就辉煌”已经成为长光公司80后人才团队的座右铭,时刻激励着他们前行。
  
  “实现重大跨越,经验很重要,但有些事情谁也没做过,我们就选一些既敢闯、又能勇挑重担的年轻人,对他们委以重任。而实践中,他们也的确展示出很好的才华。”金光说。
  
  “人才问题自始至终都是长春光机所的核心问题。”宣明说:“长春光机所坚持‘研产学并举’,通过实施人才发展战略、人才强所战略,坚持引进与培养并举,大力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人力资源体系,积极进行改革与实践,为长春光机所快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目前,长光公司“吉林一号”卫星研制团队80后的比例占89%,正是这些年轻人,让“吉林一号”卫星这梦想变为现实。
  
  年轻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命和创新精神,确实让人们刮目相看。
  
  “吉林一号”卫星灵巧验证星副总设计师钟兴就是其中一员。2006年,钟兴成为第一批预留长春光机所研究生,加入星载一体化研究室。
  
  说起研制的过程,他的脑海里记得每一个细节,“当‘吉林一号’卫星进入桌面的全实物模飞测试环节,按照规范要求,需要300小时不断电地模飞,这个过程,需要人工24小时不间断地去监看。虽然各分系统负责人轮值,但我经常是连续作业,就想看着自己经历这么多年做出来的东西到底有没有问题。于是,监测超过48小时,被强行‘架回去’休息的一幕经常上演。”
  
  因为他们知道,航天卫星工程,成败系于毫发,质量高于一切。航天卫星工程没有捷径、没有诀窍,唯一的、也是最有用的经验就是全面地、充分地做好地面试验,把将来在天上要发生的事,提前在地面逐个得到验证。
  
  “说实话,看到了自己参与研发的卫星在天上拍到的清晰图像,这将是我一辈子的荣耀。”钟兴说。
  
  “600多条指令要进行测试,2400多个遥测参数要进行判读,对这些状态数据的普查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讲起那段日子,“吉林一号”卫星主星副总设计师徐伟仍记忆深刻。
  
  那时候,团队成员们每天早上5点多,就来到卫星测试厂房,每天都是半夜12点之后才走,到后半夜二三点离开也是“家常便饭”,从今年春节过后,一天都没有放过假的科研人员比比皆是。
  
  “那时,我们常自诩为‘追星族’。”徐伟说,这个“追星族”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我们上下班追着凌晨和午夜的星,再一个是我们在造自己的卫星,追逐着自己心中的“吉林一号”卫星。
  
  几年来,这批80后中坚力量勇担重担、砥砺前行。他们因伟大的事业而出彩,伟大的事业以他们为骄傲。坚守理想、勇于创新、艰苦奋斗、敢于担当,年轻一代的长光人,正在为实现新的历史突破积蓄强大力量……
  
  记者在“吉林一号”卫星即将发射的前几日采访了王家琪院士,问他对“吉林一号”卫星有什么希望,王家琪院士想了想说,就四个字:吉星高照。真是寓意深远,祝“吉林一号”卫星,吉星高照。祝愿吉林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创造辉煌,吉星高照!
  
  5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劳和付出,无数的关注和支持,终于换来了一个个“定格”的辉煌历史时刻——
  
  2015年10月7日,“吉林一号”卫星承载着吉林人民的飞天梦想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精确入轨。
  
  10月8日,省委、省政府对“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发来贺电,向参与“吉林一号”卫星研制、指挥、测控和保障的全体同志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希望大家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扎实工作、再接再厉,为推动我国航天信息产业创新发展和吉林省经济转型升级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10月10日,一个历史性的日子,“吉林一号”卫星回传的“首幅卫星图像”完美亮相,昭示了“吉林一号”卫星发射圆满成功。
  
  巴音朝鲁、蒋超良亲临长光公司指挥大厅,现场观看“吉林一号”卫星回传的“首幅卫星图像”。
  
  “吉林一号”卫星的成就和辉煌,被深深地镌刻进无垠的太空。“吉林一号”卫星以骄人的姿态向世人昭示:勇于创新、团结协作的吉林人民,一定能够不断创造新的业绩,书写振兴发展的新篇章!(记者张育新 刘怀 李双艺 董杰)
  
  

文章来源:吉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