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08.2018  10:25
  

  今年是我国正式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45周年,也是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

  生态环境美丽、人与自然和谐——这是“人与生物圈计划”的宗旨,也是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始终如一的工作目标。

  在中国,“人与生物圈计划”如何践行“协调人与生物圈,保护生命共同体”这一主题,从而为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的建设而努力?

  严格保护,留下“最初

  在内蒙古大兴安岭西坡北部的呼伦贝尔根河市境内,有一处我国少有、区内无人定居的自然保护区——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许智宏考察汗马自然保护区后,对那里保存完好的广袤的原始森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早在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就将汗马定位为“禁猎禁伐区”。1995年,汗马被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1996年,国务院同意建立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汗马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17年,加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汗马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胡金贵介绍说,为确保野生动物安全和物种多样性,核心管理站严格按照规定,对核心区实行无人区管理,禁止外人非法进入和人为干扰破坏。

  “汗马珍藏了很多人类远古的记忆,如果没有这片保存完好的原始生态区域,很多植物、很多动物我们都很难见到。”厦门大学生态文学研究团队成员唐梅花称。

  山上山下,融合发展

  黄山,2018年7月25日被批准加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这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加入该网络,是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联合各有关单位专家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更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创新突破。

  “黄山始终坚持保护第一、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永续利用十六字方针。”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园林局副局长桂剑锋说,以迎客松为代表的古树名木是黄山发展旅游的一项重要资源,我们已聘任了30多届“守松人”。对于其他古树名木,我们也都做到挂牌管理、责任到人,一树一册、动态记录。

  在黄山旅游经济发展之后,黄山保护区以项目的方式给予社区群众一定补偿,同时也提高他们的保护能力,使山上山下融合发展成为现实。

  “‘山上的事就是山下的事,山下的事就是山上的事。’在黄山,社区支持保护,保护反哺社区,已成为一个共同理念。”桂剑锋说。

  呼唤更多探索和关注

  在中国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45周年暨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大会上,多位专家通过媒体,与社会公众分享了各自在自然保护方面的研究和探索。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介绍了“保护地友好型”这一理念。她说,保护地周边修路、开矿、城镇建设、旅游开发等,都对自然保护地的保护构成严重威胁。从2013年起,我们开始推广“保护地友好型”——推动保护地周边区域往对保护友好型方向发展。

  解焱认为,保护地周边应该设立特殊经济带,当地老百姓的农业生产、养殖、种植等,以及一些企业行为,都应该对自然保护地友好。

  吕植,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她以北大校园绿地为例告诉人们:“身边的绿地公园都可以改造成适合这些动物生存的栖息地。

  吕植介绍说,北大校园里有湖泊、湿地、天然植被,还能看到200多种鸟。而校园中的自然保护,“就是靠北大的师生自发自愿地组织,根本就没有花什么钱。

  钟承湛,“中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成立40周年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作为民营企业家,钟承湛连续10多年关注并改善了中国保护区一线工作人员野外工作装备的专业性与安全性,公益提供多个世界生物圈保护区野外自然资源本底调查团队的野外作业装备,组织并开展面向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的户外技术与安全培训。

  “我们希望更多的企业能够加入到自然保护中来,支持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维护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秘书处前秘书长韩群力说。 (作者:张一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