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激发新动能 改革释放新活力

20.09.2017  07:12

  汽车等三大支柱产业稳定增长,先进装备制造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地方工业支持作用不断增强,创新创业形势喜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回顾今年年初以来的长春工业经济成绩和态势,传统优势产业持续向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城市的转型升级带来了活力,在“双创”热潮下民营经济释放出了强劲动力。

  规上工业半年完成总产值5105.2亿元,实现“双过半”,之后不断攀升,1~7月份增长8.7%,1~8月份增长9.2%。1~8月份,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2.3%,拉动工业增长2.1个百分点;规上民营工业增长18.1%,拉动工业增长4.2个百分点。上半年,全市新登记民营企业17434户,增长8.1%;新登记个体工商户49607户,增长18.6%……今年年初以来,全市工信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十三次党代会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围绕打造东北亚智能制造基地的总要求,以务实行动和创新举措创造了一个个令人信服的硬指标。

  顶层设计试点示范

  开启“中国制造2025”长春模式

  今年4月份,我市收到一份来自国务院的通报表扬——“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长春也因此赢得了国家在多个试点示范方面的优先支持。目前,已有6户企业获得1亿多元国家专项支持,相当于过去5年总和。

  去年年底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长春加快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添了一个重要砝码。围绕制造业强市战略,日前,我市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长春实施纲要》《实施方案》和《2017年实施计划》,完成了试点示范城市建设“5+3+N”顶层设计架构,明确了向内涵发展、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服务化发展等五个方面转型。突出了重点打造六大千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构建新型制造业、制造业创新、人才支撑、政策保障等“四大体系”, 绘制出产学研协同创新、工业强基、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绿色制造等五个方面试点示范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围绕试点示范城市建设,我市滚动实施了555个“中国制造2025”项目和园区建设。开展政策解读和培训活动,先后举办了两场专题报告会、两期专题培训班,成立10个工作组开展试点城市建设专家行,带领精益制造、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绿色制造的专业机构及专家,走遍全市县(市)区、开发区,与300余户重点企业进行点对点、面对面的宣讲、指导和交流。以“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抓手,长春步入由长春制造向长春创造转变、长春速度向长春质量转变,长春产品向长春品牌转变的快速轨道。

  分级包保促“三抓

  跟踪服务保投资

  牛牵鼻子马抓鬃。扭住项目这个“牛鼻子”,围绕省、市项目“三抓”行动部署,今年年初以来,市工信部门精选40个重大建设项目、60个重大谋划项目、60个新增产值亿元以上投产项目和80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开复工项目,分级包保,跟踪服务,全面促进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

  抓好招商是项目建设的前提。立足传统产业品牌化、支柱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这条转型主线,服务全市招商引资,历时3个月摸清了全市产业优势和全产业链现状,绘制出汽车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及医药健康、光电信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大数据等9大产业重点产品链条“示意图”。同时,筛选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龙头企业、国内外重点地区资源,绘制出以9个产业招商图和1个产业支撑平台招商图为核心的“9+1”产业招商地图,为全市工业招商引资提供了“工具书”。

  服务招商有新招,推进项目求实效。为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建立三级包保机制,成立了8个重大项目包保推进组,全力推进项目建设。目前,全市在建工业项目达到5385个,同比增加1475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80个,同比增加118个。

  初秋的长春,一处处热火朝天的项目建设场景,聚合成整座城市开足马力忙建设、忙安装、忙生产的振兴画面。走进一汽-大众奥迪Q工厂焊装车间,447台机器人正在进行安装调试。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Q工厂主要生产全新奥迪Q5及其衍生车型、换代车型,计划年产30万辆整车,一期预计明年初投产。

  建设中的长光卫星航天信息产业园是长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之一。“我们看到的这是主楼,‘天’字寓意‘问鼎航天,做行业之王’。”日前,指着眼前基本完工的厂房主体,长光卫星董事长宣明告诉记者,项目总投资54亿元,主要生产遥感卫星、无人机等,建成后预计实现产值40亿元,形成以卫星研发与生产为核心的百亿产业集群。

  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总投资50亿元的吉林亚泰医药产业园已完成亚泰明星、亚泰制药、亚泰生物主体框架,10余栋孵化楼正在进行主体施工;总投资10亿元的华为大数据中心正在安装调试设备;总投资57亿元的吉通中德工业园内,四期15栋厂房整齐排列。“四期的4条铝锻生产线已全部调试完,预计今年年底将装满世界领先水平的生产线。”吉林省通用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吉宝高兴地说。

  一手抓项目,一手抓调度保运行是长春工业逆势上升的关键。今年年初以来,工信部门通过对重点企业点对点调度,对产值十亿元以上企业全覆盖包保服务,对一汽、长客、亚泰等重点企业的水、电、气、热等生产要素问题实时跟踪、重点协调,保障了企业正常生产运营。今年春季,得知一汽丰越因大唐热电设备检修无法供应高温水,将使企业减产整车近万辆,影响产值超过10亿元这一问题时,市政府高度重视及时调度协调,大唐集团紧急投资322万元建设生物质锅炉保障了丰越高温水供应。

  创新创业有声有色

  民营经济活力迸发

  谈起科技创新,长春不仅有光机所、“吉林一号”这样响当当的品牌,在全市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政策红利的促动下,还快速崛起一批“小巨人”企业,成为耀眼的行业之星。

  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长春北方化工灌装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拥有100多项发明和专利,在全国化工灌装智能包装机械领域中排名首位。作为创新创业的典型,公司总经理勾阳告诉记者:“这么多年,企业始终专注一件事,小而强。

  创新有阵地,创业有沃土。通过着力推进创业创新空间升级、公共服务提升等六大工程,长春打造出一批创新创业品牌。目前,全市已有746万平方米、221个创业孵化基地、众创空间和科技孵化器,14618户在孵企业吸纳13.6万人就业。

  我市的“双创”工作成果得到国家认可。今年6月,长春新区、吉林大学、长春光机所、国信现代农业等四个基地获批国家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国信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入选农企。

  喜人的“双创”成果只是民营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侧面。作为全国民营经济发展改革示范城市,我市推出的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给民营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政务服务“一门式、一张网”“五证合一,一照一码”,20条突破性的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政策意见推动了7个方面的改革试点。

  ——三批精简70%行政审批项目,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时限由302个工作日压缩到51个工作日。

  ——5大类192家共性技术研发、技术服务、技术检测和成果转化平台,16个构建产学研创新联盟,21个产学研协同创新示范点为创新创业提供支撑。

  ——100余家融资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新增贷款担保突破200亿元,与46家金融机构合作,协助849户企业融资近450亿元。

  6月27日,90后大学生鞠成龙来到二道区荣光街道公共服务中心,在窗口递交了身份证、照片和房屋租赁合同后,仅几分钟,就领到全省首张由街道公共服务中心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营业执照。鞠成龙满意地说:“不用上工商所,在街道就近就能办理营业执照,真的特别方便,这一举措为我们大学生创业降低了门槛。

  改革创新带来的是民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今年上半年,全市民营经济主营业务收入增长14.5%,纳税增长9.2%。全市民营企业户数达到15.8万户,增长21.7%;个体工商户数达到44.7万户,同比增长16.2%。

  紧紧围绕工业这条主线抓转型促振兴,长春,在振兴发展的道路上加快向东北亚区域性中心城市迈进。